华阴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伯庸我真没在文学圈混 [复制链接]

1#

文:傅婷婷

马伯庸对自己的期待是“说书人”:他没有把通俗文学的写作当成一个至高无上的使命,也没有一定要写出什么鸿篇巨著。觉得自然而然就好。

马伯庸身材微胖,脸型微圆。见面时,他正以右括号的弧度坐在茶馆里写稿,身上是一件印着早期迪士尼动画中米老鼠的白色T恤衫。马伯庸给读者的印象,和这只米奇有相似之处:随和而充满奇思妙想。

作家马伯庸

年,38岁的马伯庸迎来了他的“影视元年”。他的小说《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相继被改编成网剧。一路走来,他从一个互联网兴起时代混迹论坛的写手,成为作家马伯庸。

而在采访中,马伯庸本人却一直声称没有很真实地感觉到自己“红”了。他习惯的状态是,适应这个世界的规则,又与之保持距离。

局外人生存

马伯庸在《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里,有一段写郭嘉笑骂贾诩:“你这个老东西,在长安的时候装,在华阴的时候装,在宛城的时候装,到了许都还在装。我看你不要叫贾诩了,不如叫贾装。”

贾诩是马伯庸喜欢的三国人物之一。马伯庸说,喜欢的点在于:“他智慧高深,能够在乱世旋涡中保全自己。这一点,整个三国里没有人会比得过他。别人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建功立业,贾诩不做事情,一直在换主人,每次都换得极其精准。说白了,每次跳槽都能升职,即使把跳槽之后的老板得罪了,还像没事儿人一样。你说他争权夺利,他没争什么。你说他为了隐居,他又在*治旋涡里搅得很深。”

电视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剧照,王阳明饰演的郭嘉与董璇饰演的任红昌

尽管马伯庸不认为自己和贾诩有什么相似之处,但聊到一直以来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情形时,却似曾相识。

学生时代,马伯庸随着在机场工作的父母的岗位变动,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那时候,他的名字还是“马力”。频繁地转学,让他不像其他同学有固定的玩伴。但是马伯庸很快总结出一个转学生进入新环境迅速打开局面的办法:“首先要自己摸清楚厕所在哪儿,第二是知道老师办公室在哪儿,第三是跟同桌搞好关系。”马伯庸得意地往后一仰:“转学生最重要的生存策略就是不要把自己当外人。”

适应频繁转学“没朋友”的生活,马伯庸另有妙计,就是交了一些长期通信的笔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进入中国,他把这种笔友互动从现实世界中转移到了网络,开始混小众论坛找朋友。这些小众论坛,聚集的是中国第一批理解互联网的人,还是“马力”的马伯庸就是其一。也是在这里,他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年,19岁的马伯庸到上海读大学。这一年,他进入人生中的第一个互联网论坛“*金狮子旗”。“当时的论坛环境比现在好,大家都遵守一定的规则,很适合一个写作新手成长。”马伯庸回忆道。

在“*金狮子旗”上,他发了自己的第一个帖子:“我来了。”

“那时候完全不懂网络礼仪,发的那个帖子其实挺没礼貌的。”他记得,很快就有网友给他的邮箱发了封邮件指点他:“你是新人,不应该这样,要言之有物。你发帖得说一件正经的事,‘我来了’属于没有任何意义的垃圾帖。”

马伯庸赶紧又发了一条道歉帖,他怕只发道歉还会被人当成垃圾帖,于是加上了自己对当时很红的一部小说《银河英雄传说》的看法。马伯庸现在想想,“其实这也不符合礼仪,题目是道歉,内容又写了对作品的看法,这叫词不达意或者张冠李戴。可能大家看到我有诚意,觉得那就这样吧。我从来没在网上交过朋友,这么多人跟我的兴趣爱好都一样,太好了,然后就跟他们开始混呗。反正我就是个小屁孩”。

习惯于“没朋友”的马伯庸那时小心翼翼,又充满惊喜。他常常省下一周的早餐钱,总数20元,上一小时的网。对作为学生的他来说,这样奢侈的一小时,拿来在线看小说太浪费,于是他用一个三寸软盘把要看的小说拷贝下来,大都是利用《银河英雄传说》进行二次创作的小说。渐渐地,马伯庸也开始以玩票的心态在论坛发表文章。

在研究中国网络文化的高寒凝博士看来,马伯庸的创作就始于这一时期《银河英雄传说》的同人写作。“那时,网络文学还没有进入VIP付费阅读时代,如今被视为网文‘典型形态’的日更连载、动辄百万字篇幅的类型小说还不多见,反而是一些恶搞风格的论坛长帖、短篇小说更能得到广泛传播。考虑到《大话西游》所创造的无厘头风的深远影响和论坛帖本身的长度限制,这也是非常合理的现象。马伯庸的‘银英’同人作品以及早期成名作《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等,就是这种论坛体恶搞文里质量极高的一批作品。”

论坛的兴起,让信息进入双向反馈模式。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进入新千年的头10年里,中国文学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研究学者邵燕君认为:“从媒介革命的视野出发,中国网络文学的爆发并不是被压抑多年的通俗文学的‘补课式反弹’,而是一场伴随媒介革命的文学革命。”

马伯庸正是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作家之一。他的创作轨迹,和其他网络作家又有不同。他混迹的一些小众论坛,在当时每天活跃人数有几万,但对于一些话题能够真正有效反馈的人,集中在一两百人的小圈子里。如果作者对自己发布的文字中的细节和考据没有足够把握,能够很快获得论坛其他人的反馈意见。这种小圈子互动的写作,和年后兴起的起点中文网有很大不同。起点中文网面向大众,迅速成为主流,而这些小众论坛很大部分都销声匿迹了。

关于马伯庸和“网络作家”这一身份的关系,高寒凝分析道:“如果说标准的‘网络作家’的定义是在商业文学网站上进行VIP付费连载,并基本上保持日更的作者,那么马伯庸从来都不是网络作家。但倘若把这个定义拓展到受互联网文化影响的作者,那么马伯庸又是典型的网络作家,他的创作从来没有远离过互联网文化。他其实是在一个网络趣缘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接受、讨论这些作品和著作并从中吸取养分的。比如,他的历史学术随笔写作,显然没有史学研究的学术背景,能写这个题材是因为他本身就爱好历史,并因此在论坛上结识了一批网络历史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多年耳濡目染和密集的讨论交流,才为他的历史题材创作和学术随笔写作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没有在起点中文网上混?马伯庸毫不掩饰地回答:“因为水平不够。写网络小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也不是想象中那样粗制滥造。首先,它需要高强度的工作,每天更新,少则几千字,多则2万字。我懒,适应不了这个强度。第二,它要有起承转合,每天的更新都要有高潮,很像评书。不像传统的小说,前面铺垫十几章,可以在后面释放一下。我也不适合这个创作模式。别说是在零几年,就算现在,让我跑到起点中文网披一个马甲写篇网文,我估计也直接就死了。”

年,算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已被盛大网络收购的起点中文网开始了作家品牌运营,推出“白金作家”制度。“当年明月”开始在天涯论坛连载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并迅速走红,“天下霸唱”的悬疑盗墓小说《*吹灯》也得到“起点”的大力推广,掀起阅读热潮。

这一年,26岁的马伯庸当然也没闲着。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风起陇西》,此前,他的网络气质著作《她死在QQ上》也已出版,发表在《科幻世界》的《寂静之城》也获了奖。

年,“盛大文学”成立,被视为资本对网络文学全方位介入。马伯庸、“当年明月”、“天下霸唱”,此前都已经在各自的圈子有了不同程度的名气,形成了通过与网友互动改善写作的交流模式。在作家身份之外,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都有一个“上班族”的身份,这种“双重身份”是网络文学发展初期很多作家的状态。

马伯庸对自己的期待是“说书人”:他没有把通俗文学的写作当成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也没有一定要写出什么鸿篇巨著。觉得自然而然就好。

“我有一个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是纯粹给自己用的工作室。前一阵我把它整个装修了一遍,然后摆上书架,装上电视,摆上游戏机。当时是冬天,装完那天我就把门关严实,把窗帘拉上,整个屋子就我一个人。然后我坐在沙发上,开着电视,打游戏机。玩的时候我就忽然特别幸福,因为当时儿子打扰不着我,我也不需要考虑上班的什么事情。我已经快40了,玩游戏家长也不会说我了。整个人的幸福感几乎到了满值。当时我仔细一想,就算让我去游艇和一群泳装美女在海边玩,或者去法国庄园品红酒过那些有钱人的生活,也不会让我觉得比当时坐在无人打扰的小房间里玩游戏那么爽。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没出息了?又一想,没出息就没出息吧,诚实面对自己比较好。”

《古董局中局》的局

年新浪微博出现。半年后,马伯庸开通了微博账号。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微博粉丝并不知道这是个作家,只因为他微博段子手的身份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