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观众寥寥的老腔皮影,
唱响他与老腔的初次相遇;
两个风格迥异的老腔舞台,
诠释他对老腔的全新理解;
千场宾客满座的老腔演出,
诉说他和老腔的情深爱痴。
“不疯魔,不成活。”
本期《财经人物周刊》为您讲述党安华的“老腔”人生。
初遇——老腔皮影观众零星亮子幕后别有洞天
老腔,作为一种起源于汉代的地方小戏,几千年来几经风雨。党安华与老腔初识的时候,老腔还是与皮影相结合的“老腔皮影戏”,而这种形式的演出已经被流行音乐和新媒体挤到了悬崖边上。
年,党安华还是陕西省华阴市文化馆的馆长。一次与朋友的闲聊,促成了党安华与老腔皮影的初遇。来到老腔皮影的演出现场,党安华看着观众席仅有三人的观众,有些不可思议。简单询问后,党安华才知道,这三名仅存的观众中,一个是看台人、一个没有钥匙回不了家,还有一个智力有些问题,总之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观众。
面对这样的场景,党安华想去让演员停止演出。可当他走近皮影亮子时,演员们的表演却让他看呆了:老腔艺人们的演出充满激情,仿佛全然抛弃了社会人的身份,呈现出一种完全的、自然人的状态。
回家之后,党安华对那天晚上的所见难以忘怀。让艺人们拿掉皮影亮子,直接在舞台上表演老腔的念头,一直缠绕在他心头。
重逢——劈山救母初尝失败古韵乡趣峰回路转
按捺不住内心的澎湃,党安华找到了那天晚上表演老腔皮影的艺人张喜民,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张喜民,却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张喜民祖祖辈辈都是老腔皮影的艺人,让他抛弃皮影亮子直接坐在观众面前,“那是不可能的事”,张喜民如是说到。
但凭着多年来的经历和对艺术的感悟,党安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念头。但一方面是老艺人们对传统表现形式的执着,另一方面又是资金的缺乏,这让党安华犯了难。
直到一次机缘巧合,党安华找到了华山旅游集团。他找人写了一个《劈山救母》的剧本,其中涉及到华山这一旅游景点,党安华想,如果能够安排《劈山救母》的演出,就能够借机宣传华山,从而从华山旅游集团拉点赞助。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华山旅游集团的董事长,得到了赞同。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党安华信心满满地排好了剧目,可呈现效果却令人失望,也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受挫后的党安华,去厦门电视台做了导演,不过,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党安华却始终惦记着老腔,并有了新的感悟:老腔音乐简单,相比起故事,更适合表达一种状态。后来机缘巧合,党安华又回到了华阴,一个为陕西省汇演报送节目的机会,让党安华重新拾起了当年心头的遗憾。他排演了一出名为《古韵乡趣》的节目,戏中没有故事、没有人物,表现的就是中国农民那种质朴、纯真的情态。
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和改造,在年陕西省文艺汇演中,《古韵乡趣》这个节目一口气拿到了七个一等奖。党安华这些年的惦记、思考和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相守——五年沉寂暗自蓄力白鹿终促老腔辉煌
《古韵乡趣》之后,虽然被改造成舞台表演的老腔得了不少奖,但却始终无法得到更广阔的市场。
-年间,每年只有十来场的演出。但党安华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总有一天能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老腔、喜欢上老腔,到时候市场自然而然就能够被打开。功夫不负有心人,年的一天,党安华突然接到华阴市文体局局长的来电,说有一群北京人想来看看老腔。让党安华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竟然是大导演林兆华和北京人艺的濮存昕老师。
原来,林兆华导演决定将《白鹿原》搬上话剧舞台,要在陕西选择一种戏曲来串场。在看过党安华排演的老腔节目后,林兆华非常激动,想要邀请党安华根据《白鹿原》的剧情排练一些老腔的片段。
年,由党安华带领老腔艺人团队助演的《白鹿原》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话剧中的老腔表演,震撼了无以计数的首都观众。在那之后,北京人艺还为老腔举办了专场音乐会,媒体也对老腔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报道。
此后,老腔的发展迎来了高潮:通过审批成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老腔艺术保护中心、举办老腔培训课程、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终于,老腔走出了小圈子,迈向了大舞台。
多年的经历,也让党安华认识到,只要把艺术作品做到极致,就一定会有市场,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传承,就一定要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
年12月24日晚22:00分,央视《财经人物周刊》带您走进党安华的“老腔”人生。
(供稿:《财经人物周刊》霍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