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他们仍是最感人的生死之交 [复制链接]

1#

白居易与元稹,是因为一场考试认识的。

那一年,白居易29岁就考中进士,自称“十七人中最少年”,同年登第的人中就他最年轻。彼时,元稹23岁,在八年前就考中了明经,也算年少有为。在唐代,仅仅考中明经或进士不能授官,还要通过吏部铨试才能正式入仕,就跟现在公务员考试一样,面试才决定成败。

元、白二人都在长安孜孜不倦地备考,于贞元十八年(年)同时取得官职,被正式授为秘书省校书郎,终于不用再忍受“京漂”生活。

元、白志同道合,是生活中的挚友,更是文学和*治的知己。

此后,他们一同吟咏风雅、走马行猎,醉饮于长安酒肆,三十年间唱和不断,在宦海浮沉中相互扶持,一同抨击权贵豪强,一同发起新乐府运动,开启了一段千古传诵的友谊。

壹元、白亲密无间,用元稹的话说,是“坚同金石,爱等弟兄”。白居易的母亲去世时,元稹尽管财力不宽裕,却慷慨地寄钱接济,帮穷困潦倒的白居易办丧事,前后金额超过20万钱。白居易感激不尽,写诗曰:“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元和十年春,他们同在长安,和其他朋友结伴游玩,一路上走了二十里,两人连连吟诵,一直没停过,其他几个人都插不上嘴。长庆三年,两人都被贬在外,在杭州久别重逢,于是并床三日,畅谈平生。之后,他们分隔两地,经常将写给对方的诗作藏于竹筒中寄出,称之为“诗简”。他们都有坎坷的童年,更加懂得对方年少时的艰辛,也切身体会过民间疾苦。元稹年幼丧父,其母郑氏年轻守寡,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元稹还要时常忍受两个异母兄长的歧视,甚至被迫搬出了位于靖安坊的老宅。由于家贫请不起老师授业,元稹的母亲亲自手执诗书,诲而不倦。郑氏去世后,白居易受元稹所托为她写了一篇墓志铭,并没有盲目吹嘘老夫人的“优美感”,而是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用真实感人的文字讲述她辛苦持家的往事,从中也可见元、白的兄弟情谊。元稹15岁就考中明经,不仅因为有才气,也是因年少处境困窘激发了他的上进心。少年的他身怀抱负,在诗中写道“忆年十五学构厦,有意盖覆天下穷”。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时辗转各地四处谋生,在兵荒马乱中艰难成长。他在考中进士前,曾在诗中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的才华也非天赐,而是多年勤奋苦读的成果。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过,自己为了考中进士,白天练写赋,晚上学书法,读书读到口舌生疮,写字写到手臂和胳膊肘上都生了老茧,身体未老先衰,发白齿落。贰贞元二十一年(年),唐顺宗听从王伾、王叔文等士大夫的建议,推行“永贞革新”,意欲打击藩镇和宦官势力,这一改革仅仅持续了三个多月就以失败告终。以二王、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代表的永贞*人被贬出朝,唐顺宗也被迫禅位于儿子唐宪宗。作为刚刚踏入仕途的晚辈,元、白都坚定地支持永贞革新,同情敢于以身犯险的二王八司马,并为之鸣不平。元稹还把此前直词落第之人的策文抄写后放在身边,日夜翻读。白居易打趣说,微之(元稹字),你箧中有不祥之物。这些人都是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迫远离朝*,元、白却深深佩服他们。元、白在应制举前,曾退居华阳观中,“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合作撰写了75篇策论,编为《策林》。这些文章表明了元、白仁*爱民的*治思想,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放在今天成为10万+爆文也不无可能。两个年轻人直笔书写天下不平之事,痛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提出惩治贪腐,求贤选能,体恤百姓,其*治主张上至整顿朝纲,下至轻徭薄赋。在永贞革新的余波中,对现实的批判成为元、白早期*治生涯的共同底色,也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于是有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主张以诗“补察时*”、“泄导人情”,元、白是这场诗歌革新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

白居易(妖猫传剧照)

清人赵翼评价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元、白尚坦,务言人所共欲言。”在白居易看来,文学家应该心忧天下,时刻关心时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