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彭洋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16/9192503.html点击上方播放按钮聆听美文朗诵(朗诵:孟珊)
每逢柿子成熟的季节回乡下老家,总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当那些挂满“红灯笼”的柿子树扑入我的眼帘时,我都会激动不已:“快看!那棵树是“平平”柿子、东边那棵是“二迷”柿子、河边那棵是“碟碟”柿子、鱼塘那边是“卒zú卒”柿子、看看看!那棵……”我喋喋不休、如数家珍。爱人总是打趣道:“知道了,耳朵都听出茧子了——那是你摘‘丹柿’摔下来的那棵、那棵,你偷柿子被撵得满河沟乱窜的那棵吧、还有那边……”愉悦的笑声洒满那条留有我无数印迹的家乡的小路。
我小的时候,经济作物是不允许占用耕地大面积栽种的,当然,市场上也就没有卖水果的。因为生柿子不能食用也不用看守,加之柿子树一般都长在地头、河边,沟沟沿沿上不占用耕地,所以广泛分布在村子四周,柿子也是市面上仅有的水果。我们村八个生产小队除了我们五队有个小苹果园,三队有个小桃园外,剩下的就只有柿子树了。除了柿子,我们也只认得苹果、桃子、梨、杏等屈指可数的几种水果,队里每年分的苹果平均到每人也不过三五个,其他几种水果偶尔有亲戚朋友送几个尝尝鲜已经很奢侈了,只有遍布村子四周的柿子树,年年都果实累累,既零星的贴补着农户们的家用,也甜蜜着我那十几年清贫但充满欢愉的年少岁月。
遍地的柿子树分属各生产小队,各家也有“自留树”。柿子的品类很多,味道也各有千秋。村里人给那些不同品种的柿子都形象的起有“官名儿”,只是陕西方言,有的读音我在字典里都找不出对应的字,只好根据意思翻译为:“平平”、“瓯瓯”“卒卒”、“碟碟”“二迷”……等等,队里的柿子加上我家的自留树,一季收成,足够我们家几个孩子随意挥霍的了。
对于这种美味且廉价的水果人们探究出多种吃法:暖柿子、烘柿子、柿饼、柿瓣儿,柿子面饼、柿子醋等等,一应俱全,别具匠心!
秋收后种麦子,这些农活忙完就该卸柿子了,摘回来得柿子百分之九十都是硬的,这时各家都会先暖一锅尝鲜——将柿子洗干净倒入锅里加清水没过柿子,(可以是面汤,据说面汤比清水暖的柿子甜,至今没弄明白)用柴火(麦秆或玉米杆)加热到一定温度扯火,浸泡一个晚上,夜间锅底必须再添把火以保持水温。水温太低涩味拔不掉,水温太高就会将柿子“煮死”也是涩的,这种方法叫“暖柿子”。水温的把控都是老人们凭经验用手试的(大概是没有家用温度计吧),偶儿也有失手:夜间睡过头儿锅底忘记添柴,早上捞起尝一口,涩得能“绑住嘴”,不免望柿兴叹——憧憬了一夜的甜蜜瞬间泡汤!不过还可以补救,捞出来放到缸里再泡一两天也能吃,只是需要耐心等待;“煮死”了那就彻底无法挽救了,也只能呕粪了。新鲜的柿子暖出来脆甜爽口,但可惜老人咬不动。倒也不用馋,想让它变软有的是办法:“烘”!——几家人联合起来,将各家的柿子都装进笼子放到菜窖里,取麦秆在菜窖里放一把火,然后将菜窖盖子封死,经过烟熏火燎,几天后颜色鲜艳、甜软多汁的软柿子就出窖了,那种独特的烟熏味儿柿子很美味、特别甜,老少咸宜!这种方法叫“烘柿子”。烘柿子也是个技术活儿,需要根据柿子的多少掌握火候,另外,在揭盖子的时候不能着急下窖,必须等上一小时左右,否则会因窖内缺氧令人窒息(我曾见过有个楞头小伙子“中招”被抬上来抢救),当然,除了这两种“即时”吃法外,各家都会储存一些留待冬天享用,也就随意摆放在窗台上,屋子空地上,平日里随时捏捏,哪个先软就先消灭它,待到冬天几乎全都软了,想吃的时候用开水一烫,皮就自然脱落,一口咬下去,温热甘甜、沁人心脾!也有火气旺盛的年轻人在隆冬也无所畏惧,拿起柿子从顶端撕开一个小口,轻轻地揭掉那层薄皮,放到嘴边慢慢地吸吮着……哇,甜丝丝,冰冰爽!若干年后吃到的果味冰激凌不就是这种感觉吗?
软柿子和面烙饼,至今仍作为陕西传统美食在热卖。不过,已不再用玉米面了(那时口粮绝大部分是玉米)。那外皮泛着金*,里面软糯甜香的玉米面柿子饼,母亲偶尔烙一次,光是那香甜味儿和成色,就足以吸引孩子们围住锅台垂涎三尺了,至今还回味无穷……
至于那些品相不好的(摘时够不着用棍子打下来的有损伤的、有核的)也大有作为,一般都用来酿醋。我奶奶在村里算是数一数二的酿醋高手,这里面也有我家那口水井的功劳,也许是因为它属于华山山泉水系,并且它有自己的房间(井房),鲜受风霜雨雪等环境污染的缘故吧,井水清澈甘甜,村里人但凡酿醋都会来我家打水。酿醋技术很复杂、很繁琐,(我虽在旁浸染了十数年,这方面依然是“小白”,也就不敢赘述),但对我奶奶来说那都不是个事儿,她老人家酿的醋清透香醇,酸中略带丝丝甜味儿,这就不难理解我家冬天的菜钱总是超支,那道酸爽美味的酸辣白菜我们吃起来就没个够,至今仍很怀念……一季柿子酿的醋就够我家吃一年的,还外带亲情奉送——我姑姑、舅舅家也时不时来我家打醋。奶奶不仅酿了平日的食用醋,还做了专供我们夏天饮用的“淡醋”。每每满头大汗从外面疯玩儿回来,舀一瓢咕咚咕咚一口饮下,别提有多酸爽!去地里拾麦子时,也会每人灌满盐水瓶(医用盐水吊瓶)带上,这种酸爽美味、天然营养的醋饮,比现在市场卖的果醋不知强多少倍,只可惜,奶奶去世后我们便再无此口福了。
说来也奇怪,我现在几乎不吃柿子,也许像小时候大人们讲的让柿子“吃伤了”吧,但对柿饼的喜爱仍一如既往。那时,我们村子晒柿饼的人家不多,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一方面要选择柿子的品种,只有那种大而皮厚的“瓯瓯”柿子才适合削柿饼,但不一定家家都有;另一方面太费功夫,不但需要削皮,还需要在每个柿蒂上分别绑绳子串起来,也有人将削好的柿子分开扎在栆刺上,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挂在院子的树上或房檐下晾晒数日,待干到一定程度装进瓦罐“上霜”,但这个干的“程度”不好把握也是个技术活儿,另外,一旦天气不能有几日持续晴好,未晒干的柿饼就会发霉坏掉。所以,柿饼在当时“成活率”也不高,完全算得上稀罕物,一般家里都留作过年待客用,孩子们一年难得吃上几个,难怪过年走亲戚看见柿饼我们都会斯文尽失!至今,我还时常回味奶奶的那句告诫:“柿饼‘沉’不能多吃”!我想,吓唬我们不敢多吃的原因恐怕多数都不在“沉”上,而在于“物以稀为贵”吧!相比之下,柿瓣儿(柿子不削皮切成四瓣,底部相连)在各家晒得相对较多,比起晒柿饼来说操作简单,不需要削皮,切开即可,也不需要拴绳挂起来,随意找个有太阳的地方铺在席子上就能晒,只是口感比柿饼相差甚远,没有柿饼那么软糯多汁。天气晴好的年份,奶奶也会给我们做一些柿饼、柿瓣儿。柿饼削下来的柿子皮也和柿瓣儿一起铺到席子上,放在有阳光的地方晾晒几日至脱水,然后和柿瓣儿一起装进瓦罐储存,奶奶说等“上霜”后便可开吃。我们哪儿等得及呢,每天都有“勇士”不惧涩酸去尝,等到真正上霜不涩了,柿瓣儿早就被尝没了,就连柿皮儿也所剩无几。装上一裤兜柿皮儿上学路上边走边吃也美滋滋的,还能吃出花样来——取一根卷成瓷实的卷儿(状似现在的山楂卷),一口咬去一半,嚼头儿十足、干甜可口、别有风味!至于柿饼,那在我家属于“严管物资”被单独罐存,刚“成熟”时给大家分享几个后就被封锁起来,不年不节难得谋面,偶尔大人疏忽将钥匙没藏好,逮住机会偷一两个解解馋也会暗暗高兴几天,也许是因为小时候没吃够,以至于现在对它仍青睐有加。
除了上述柿子的几种应季“官方”吃法外,我和小伙伴们还另有高招,绝等不及它们自然成熟,从青涩的小蛋蛋开始就扫描,几乎爬遍了村子里每一棵树,并练就了一双双火眼金睛。每到一棵树下,打眼一扫,就知道哪个柿子是软的(被虫子咬过的青柿子变软了颜色泛青紫),不由分说就爬上去来个“虫口夺食”,摘下来将柿蒂儿下面隐藏的虫子揪出来,照样吃的甜滋滋,哈哈~!听奶奶说,虫子很聪明,专捡那些品质好的果子啃,难怪那青紫色软柿子个个都那么甜,这种被虫子催熟的柿子我们叫它“丹柿”(具体哪个dan字没有祥查过,村里人都这么叫)。我们不光寻“丹柿”吃,对青柿子也绝不放过,丝毫不手软……
我们村子的南边、东边分别有一条小河绕村子流过,河水是从华山上流出的山泉水,很清澈环保,里面鱼虾成群,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娱乐场所之一。在柿子长到大枣那么大的时候,那种“碟碟”柿子就成了我们的猎物,它不但比其他柿子个儿大而且脆甜无核。我和小伙伴们轮番偷猎(这种柿子树数很少,几乎都是自留树),在河道里挖个沙坑埋起来,各人做好记号,待河水浸泡一周左右刨出,脆甜爽口,美味十足!今天她的“熟了”,分享她的,明天我的“熟了”又一起聚餐,一批接着一批,几乎天天都有新鲜“水果”入肚,那个得意都洋溢在脸上。但也有败绩无数:遭遇一场大雨,小河泛滥,无情地洪水会将我们的美味洗劫一空……不过,也不用惋惜,吃不着泉水泡柿子,我们另辟蹊径:在干草垛里、麦秆垛里掏个洞,把青柿子塞进去,然后将洞口捂严实,(也可以埋在粮食瓮里),十天左右,甜软的青柿子就“出窝”了,跟自然成熟的柿子味道完全不同,汁液清纯,甘甜美味,哇!现在想想都口水直流……
柿子虽满地都是不值几个钱,但也是集体或别人家的。我们毕竟是偷窃,定然存在一定的风险。记得有一次跟小伙伴儿去河边偷青柿子,刚爬上树还未实施“犯罪”,就听得放风的伙伴儿高喊一声“来人了”!顿时吓得从树上跳下来,连滚带爬向河对岸仓皇逃窜,待到奔出半里地才敢回头望去,只见某某同学的父亲手里拿着着根棍子,冲着河对岸的我们比划着,叫嚣着,看他没有过河追赶的意思,我们这才停下来喘口气,互相望着湿了半截的裤腿和鞋子都笑得直不起腰来,不待气儿喘匀,就愤愤地谋划怎么教训那位给家长告状的同学……其实仅仅摘几个柿子,也不至于让家长那么气急败坏,想必是偶尔折断的树枝暴露了我们的劣迹——破坏树那就该打!哎,年少不羁啊!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记得一个周末,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去打猪草,习惯性的走到柿树下抬眼搜寻“丹柿”,仲秋将尽,树上柿子均已泛红,“丹柿”也很多,就单单一枝梢上就挂着好几个诱人的“丹柿”。我们争相爬上去,可惜离树梢太远够不着,有个伙伴过来帮忙拉着我一只手,我单脚站在树枝上抬起另一只脚,身体前倾伸直手臂,一个漂亮的“天鹅湖”动作,就在手刚刚触及“丹柿”的那一瞬,只听咔嚓一声,还没来得及反应,连人带树枝就重重的摔爬在地上,同时摔下的还有我的“伴舞”,一曲优美的“天鹅湖”狼狈谢幕。火红的“丹柿”毫不吝啬的全糊在我头上身上,如此窘态引得伙伴们捧腹大笑,好在这一枝不是很高,只是手上腿上划破了点儿皮儿,不过,这会儿也顾不上疼了,清洗衣服上的柿子汁是大事。根据多年经验,染在衣服上的柿汁一旦干了就洗不掉了,会留下紫红色的印迹。那个年代,衣服很金贵,一年难得做一身新衣服,一件衣服往往大孩子穿完弟妹穿,敢糟蹋衣服,挨打是必定的!无奈,只好跑到河边,脱了衣服清洗干净,同时也顾不得河水冰凉,赶快清洗掉头发上粘糊糊的柿子汁,这个季节,披着湿发、穿着单薄的内衣还没走到家就喷嚏连天,回家直接躺倒发烧了,哎,“偷鸡不成折把米”!当然三天不用上学,还能吃上“病号饭”,也不免窃喜!心里反复默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每每想起家乡的甜柿,心里便泛滥着无尽的甜蜜,那些年少荒唐的“柿趣”总让人忍俊不禁。总觉着我这“女汉子”气质,定是小时候在柿子树上练就的,不免感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试想:假如生在江南,从小就逗弄着蚕宝宝,我是否也会变得吴侬软语,温婉可人呢?哈哈哈……
作者简介
孟珊
年出生,祖籍陕西省华阴市,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学历,工作单位:华能陕西秦岭发电有限公司,从事过电气运行工作和燃料核算工作,现内退居家,含饴弄孙。闲暇之余,有感而发。
热门微刊
.......
文苑
诗雨花田,花为谁香作者:赵婷朗诵:孟珊
文苑
流金岁月之电影作者:孟珊
微观
流金岁月之不羁的童真作者、朗诵/孟珊
运营团队
总编:关勇
责任主编:李志鹏
编辑:李清竹
董泽坤
技术顾问:赵杰
吕少璇
法律顾问:杨宏
新闻顾问:杨旭景
朗诵顾问:小燕子
美术顾问:李月
艺术顾问:*洲胜
马玉平
中国新闻报刊网独家合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