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影同名电影主题曲,茶与酒共同演绎 [复制链接]

1#

有人说张艺谋的灵感已经枯竭了,他的电影现在只剩下画皮似的唯美,难以掩饰皮下故事内涵和人物塑造的疮孔。比如他的电影新作《影》。

该片的背景是架空历史的古代沛国,一个影子替身在战争、权谋、情感的交困下苦苦挣扎的故事。尽管损益参半,凭借着黑白基调的中国水墨画风和灵动、飘逸手法表现出另类的影片质感,该片获得第5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造型设计几大奖项。

还有就是,高晓松和尹约合作,给大家献上了同名主题曲。

但凡好歌曲,一忌没灵*,二忌俗。很多歌从作曲开始,拼凑的痕迹就很明显,这种歌往往专业人士听起来会很别扭。由于没有灵*所以也谈不上生命力,这些歌曲通常很快就会在音乐的海洋里沉底。俗,不单单是低俗下流,很多时候表现为庸俗。这些歌我一般称之为酒吧歌,在南宁,酒吧歌和九八佬一样,可不是什么好词汇。比如“一人我饮酒醉”之类的,还有郑源早期很多歌也有这毛病,不受众听着很容易反胃。

高晓松的歌整体来说,我就取首尾两。首是成名之作《同桌的你》,尾就是这首《影》。尽管中间二十年,高晓松也出了许多作品,但大多泛泛。不知道高晓松有意无意,他其实很长时间里一直在模仿李宗盛。但他和李宗盛不是一类人,李是那种以诙谐的口吻去述说生活的厚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一曲高晓松就表现得很好,他似乎找回了自己。十分吻合主题的中国风元素,在音乐制作人的处理下,歌曲以古筝承启,将古典乐和现代电子音效巧妙融合,深沉与空灵兼顾,冷峻与热烈皆有,让人听得如梦如幻,在黑白为基调的水墨背景下,为电影的视听效果涂抹上一道靓丽的色彩。曲中有两个段落,在空间对称的脉络之下,在填词一致的情况下,作了微调,赋予了新的活力与内涵,尤见功底。(滚滚落霞一夜白发,抬头无月低头无花)

尹约是高晓松的友仔,高晓松的脱口秀节目《晓说》、《晓松奇谈》都是他主编。同时他也是一位作词人,曾为多部影视主题曲填词,比如电影《何以笙箫默》中那英主唱的《默》。华语作词界我最喜欢的两个人:一个是香港的林夕,一个是台湾的方文山。

林夕是深思熟虑后的清绝,是缥缈迷离后的隽永。方文山呢,他是打破语言使用的惯性,赋予其新的意义,将素材重新纺织,建构后现代新词风。如果非要归类,我感觉尹约的路线偏向于林夕。

整首词有浓郁的佛教气息,在保持独立的思想的同时,兼顾着音乐的轨迹,“喝下你唇边凉透那杯茶,月升了心事为谁高挂,爬行着幻影,聚沙成塔”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的典故提示因果,接着“如是的造化、如梦中挣扎、如来时放下”作画龙点睛之笔,激活整幅图画,带你穿越“星辰风沙”,到时间静止,到世界的尽头。我不知道,“如来时放下”这个“时”字是否有误,如果是我,我就用“如来是放下”,更贴切禅意。

知道这首歌交给梁博和谭维维来演绎,我第一时间是略有疑惑的。梁博给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年的《中国好声音》,尽管那一届他得了冠*,但就声音的特点来说,我当时更喜欢多亮。

梁博的声音是那种犹如邻家大男孩般的温和舒缓,微微沙哑中带着教科书式的沉稳。而谭维维则爆发力极强,旗帜鲜明的高亢如云,最近接触到她的作品偏多于摇滚,华阴老腔,还和崔健合唱,要不就是类似于《乌兰巴托的夜》的民俗唱风。这两个人就风格上,按理来说是不适合搭配的,尤其是这么一首古典中国风的歌曲。

但仅仅听了一小段,我双臂上立马泛起鸡皮疙瘩。抱歉,这真不是贬低,头次听到非常好的歌,我一般都会有这种反应。真的很棒,棒在一种反衬后的融合,就如影片里,影子替身和本尊统一下的矛盾。

混响加大空间感,谭维维的声音在曲中既有空灵婉转,又有大气高邈,尤其在后期制作时修了不少,总之效果还是不错的。但由于谭的声音是恣意飞扬的,偶尔会不甘于拘束。不过因为有梁博不紧不慢的定住气韵就相得益彰了。

有人说听出了的沙场的豪情万丈,我觉得是无稽之谈。间奏的地方,提琴弄出了战马嘶鸣的效果,隐约有杀伐之声。但整首歌曲,我们除了感觉到“月升了心事为谁高挂”的情到深处人孤独的期盼,也有“烛火缠绵啊一起融化”的炽热与无奈,更多的是,影不甘于替身,想要冲破樊笼,肉体和心灵上的苦苦挣扎。

歌曲中,男声的演绎像口感醇厚回甘的茶,女声的演绎则像岁月酝酿出独特韵味的陈酒,混合在一起,将这种矛盾,这种情感的纠葛完美的演绎出来。这首歌至今不算大火,但我个人,强烈推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