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7.html站在家乡塬头上往西南眺望,西岳华山巍然屹立于莽莽秦岭之中。清晨,太阳还未跳出塬顶,就把一抹霞晖涂抹在华山崖壁上,东峰一侧便呈现出金灿灿的五指形状,向上直指苍穹,人们把这称作“华岳仙掌”,这一奇妙景观,只有站在家乡的塬头上才能看得清清楚楚。转头向北望去,*河、渭河如同两条玉带,在关中大地上舞动;又好似秦腔、迷胡抖起的水袖,交汇处便是高潮。
自古以来,塬上贫瘠干旱的土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束缚了人们的憧憬。渭河水静静地从家乡的高塬下流过,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无奈。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缺水就像缺粮一样习以为常,人们把对水的渴望寄托在对上天的祈祷之中。不知何时,村子边上就修建了一座寺庙,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供奉神灵,搭台唱戏。然而,雨水并不以人们的虔诚而眷顾,当土地和干旱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天地似乎在较劲,几个叩首,几柱焚香,岂能将其轻易分开!无论是戏台还是祷告,都无法增加庙堂的灵光,天依然干旱,地依然广种薄收!
后来,庙堂被改建成学校,在此培养出不少学子迈向了高一级学校,有的后来成了社会栋梁人才,这是当初建庙时根本想不到的。
在村子南边有条深沟,沟底遍布芦苇,苇丛中有几眼清泉,流淌出些许细流,清澈透明,经年不息。人们在泉眼周围拦起一圈圩堤,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水塘,阳光透过苇叶照到水塘上,如宝石般发出璀璨的光,周围有悦耳动听的鸟鸣,沟底空气十分清新,但人们却无暇欣赏这里的美景,圩堤的目的就是为了挑水。
要把水挑上沟去并非易事,沟坡蜿蜒陡峭,空手走上去都很吃力,更别说挑着水桶了。走在狭窄崎岖的坡道上,对体力和耐力是一种考验。要一口气走上去,而且每一步都要踩稳,中途不能歇息,因为陡峭的坡路上是无法放桶的。还得会换肩,不然,转弯时水桶就会碰到崖壁,担子一旦失衡,洒出水事小,跌倒了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不出意外,人们都不把水装满。即使如此,挑功不好的人也会把水洒到沟道上,给后面的人造成困难。
水来之不易,人们不得不珍惜,小时候就闹出过笑话。那是上小学的时候,正值麦收季节,大人们头顶酷热在麦田里忙碌。热天,喝水甚至比吃饭更要紧,给大人送水就成了小孩子的任务。当我提着水壶准备给父母送水的时候,外号叫“憨子”的推门进来,他说借点水喝。我拿起缸子倒了一缸开水,他说:“开水太烫了,喝凉水就行。”说着,就揭开瓮盖舀了一瓢凉水,“咕咚咚”一口气喝完。说没喝饱,于是再舀了一瓢,又仰起脖子一饮而尽。当他准备舀第三瓢的时候,我看到瓮里的水不多了,就拦住他:“别喝了,瓮里的水都快叫你喝完了。”他说:“喝完了我把瓮给你担满。”我说:“你要是能把瓮里水喝完,我就让你喝。”他说:“行,你看着。”他舀起半瓢水,一口一口喝完,然后,拿着水瓢再次伸进瓮里。我怕他耍赖,等会儿不去挑水咋办?于是,把他挡住不让再喝了。他抹了一把嘴说:“是你不让喝了,不是我不去担水。”说完拍拍圆鼓鼓肚子,打着饱嗝走了。此事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好笑不已。
为了解决塬区用水困难,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县上开始修建蒲峪水库,历时近十年水库最终建成,并且修建了数千米长的东西干渠,基本解决了塬区群众饮水和灌溉问题。由于当时经济落后,村上只能将干渠的水通过支渠引到水池里。支渠是在地面开挖的土渠,水流经过时会把泥土裹挟进池子里,浑浊的池水需要静置一段时间才能澄清。人们往往是等不及的,于是就把池水挑回家倒进水瓮里,再撒上漂白粉,用擀面杖一番搅动,不多时水就变得清澈了。
后来,村上建起了蓄水池和净化池,净化后的水通过地下水管流向各巷道,在巷子中间装有两个水龙头。早上或晚饭后,人们挑着水桶来接水,龙头周围一片热闹景象。村里人爱开玩笑,一见面少不了调侃打趣,这时笑声伴随着哗哗的水声响彻在村庄上空,水桶里欢腾的自来水,就像人们欢快的心情。
为了进一步改善水质,*府开始实施甘露工程,饮用水的传输从明渠改成了地下管道,并且在沿途修建了好几个调蓄池,对村民生活用水统一进行净化处理。水质变得更加的清洁卫生,自来水管也通到了每家每户,只要一拧水龙头,清亮的自来水便哗哗地流淌出来,一时间购买洗衣机的人也渐渐多起来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地处村子边上的学校也从村上接来了自来水,由于师生人多用水量大,每当高峰时,水流就会很小,甚至出现断流,村上也面临同样问题。这么一个小型水库要供近两万人的饮用水,每逢天旱时节,库存水供不应求在所难免,于是不得不限时供给。
人们开始把水积蓄起来,水瓮又重新派上了用场。也有不少人在庭院中挖了水窖,这样可以蓄更多的水,以备不测。一窖水可以供全家人用好些天,特别是夏天人们用水量大,水窖可解决了大问题。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一旦停水,那些没有水窖的人就会去邻居家挑水,村里人热情厚道,哪怕窖里的水不多,也要匀一些给乡亲。
学校为了解决用水问题,建了一座水塔,并在沟里打了一眼机井,用水泵将井水抽到水塔上蓄起来,再没有出现过缺水问题。而且,这水在关键的时候还帮了村民的忙。有段时间水库进行维修,村里停了水,学校周边群众就拉着水桶、挑着水担来学校汲水。学校没有因为影响教学而紧锁大门,相反,校领导要求门卫将校门敞开,让群众进出方便。群众也很自觉,总是在远离教学区的龙头接水,并且静悄悄来、静悄悄去。在教师会上,校长动情地说:“过去是村上的水养活着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天,群众用水遇到点困难,我们理应为其提供方便。”过去听说过“*民鱼水情”,此刻领略了“校村水情长”!
后来,*府斥资在村上打了几眼深水井,不仅村民用水没有了后顾之忧,土地灌溉也有了保障。现在村民家中的水龙头随时都可以欢唱起来,清澈的井水浇灌着核桃园、菊花地,也浇灌着人们千百年来的梦想。有了水,人们的日子滋润起来,原先的旱厕也逐渐被水厕所取代,原先的“乱脏差”变成了今日的“整洁美”,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广场建起了观赏池,池子里荷叶如伞,鱼虾嬉戏。村民们吃过晚饭,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有的在石桌旁下棋,有的在健身器械上锻炼,有的伴着音乐跳起广场舞,有的绕着池塘边走边欣赏。微风拂过,池水泛起阵阵涟漪,人们的笑脸在幸福的绽放,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作者简介:冯旭荣,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华阴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诗集《风之草》《落叶有声》。
*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更多精彩
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赵粉绒
本期编辑:张璐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