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非遗华阴老腔一声喊 [复制链接]

1#

北京大学牟家男

如题。但我更想说的是:华阴老腔一“生”喊。

说起华阴老腔,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都极其陌生。事实上,在年,华阴老腔就进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却依然没有为大众所熟知。

01

华阴老腔与《*原》

《*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共50余万字,历时六年完成创作,以陕西关中地区*原上*村为缩影,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那么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和华阴老腔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里就一定要提到孟冰编剧和林兆华导演了。

在林兆华执导的《*原》同名话剧中,为了充分展示原生态,请到了西安市灞桥区秦腔艺术团的14位秦腔演员和华阴市的12位老腔演员充当群众演员,开幕和落幕都以老腔为主,而在展开剧情的时候则用秦腔做背景,那样的场面,在视频里都是极大的震撼,想来现场更是深入人心。

在年,这样一部经典的《*原》,一演就是30场,也就是在这一年,华阴老腔进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是,这部话剧只在首都剧场才得以欣赏,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数不胜数,华阴老腔到底还是湮没在文化海洋中。

随着年的同名电影、年的同名电视剧,老腔终是一点点进入民众的认知世界里。

02

谭维维的创举

老腔作为一种戏曲剧种,无论是伴随着话剧还是影视剧,到底是难以作为“中心”出现,相信很多人和笔者相同,都是通过谭维维的《给你一点颜色》或是春晚舞台上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而真正注意到“华阴老腔”这一剧种。

近些年音乐类节目曾出不穷,还坚守着去看大概就是为了“可能”会出现的惊喜,而谭维维就带来这样的惊喜。和华阴老腔结合的《给你一点颜色》点燃了无数人的热情,美中不足就是涉及了侵权抄袭,具体弯弯绕绕已不是群众几句话能够解释清楚的,展现在眼前的、最重要的,就是这样一首震撼人心的摇滚与华阴老腔的结合,只可惜词汇匮乏,只能叹为观止。

真正去品析《华阴老腔一声喊》,也许确不如《给你一点颜色》,却也是恢弘磅礴,气势逼人。

03

何为创新?何为传承?

在这里不点名,只是笔者的一点看法。

在某综艺上,一组艺人把华阴老腔和另一种音乐形式结合,说真心话,经历了谭维维把摇滚和华阴老腔的结合,我对于这一次创新十分期待,可是看过了这种结合的结果,心情却只能用失望来形容。

整个节目最后的呈现,只是由老腔表演者进行“开幕”,中间应用到老腔的演奏乐器进行伴奏,甚至节目后问到老腔表演者知不知道艺人组在表演什么,也是憨厚耿直地直接表示“我听不懂,但是很好”。

很好吗?也许吧。不否认这个节目真的精彩,可是却不要给自己戴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帽子了。

当创新到失去了文化本身的色彩,何谈传承?真正的传承,要让受众明白这种文化的根、看到这种文化真正的魅力,为了迎合潮流的胃口做出的改编,完全看不到老腔的影子,最后留下的还是真正的华阴老腔吗?

04

华阴老腔一生喊

在年的春晚上,华阴老腔喊出了“一声”,这一声,是无数老腔艺人“一生”喊着传承下来的,太多如王振中老先生一般的老腔艺人,带着满腔的热血,走过艰辛坎坷,展示华阴老腔的风采。

据说早在西汉时期,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是一个*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由来。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土得掉渣,独一无二,震撼人心。

华阴老腔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见证,取材于历史战争、唱腔亢奋激越,这样的老腔,要一生喊下去。

05

世纪明德——陕西非遗寻根研学之旅

真看、真听、真感受,这是无数人的经验,也是最真实的体会。也许舞台上的创新让我们更加熟知这样的戏剧形式,然而只有亲耳听到原汁原味的唱腔,才能体会到华阴老腔的魅力。

也许错过一点点,就是错过了一辈子。当我们爱着一种文化,当这样的文化艺术尚存于世,当我们还有幸听得到最淳朴的呐喊,走近它,去了解、去体会,不要让自己的回忆中留下的只有遗憾。

以上文字首发于明德在线。明德在线提供游学线路定制、行程查询、安全定位、研学课程、营期照片等个性化服务,同时围绕大学生与中小学生搭建以“兴趣”为基本单元的生涯规划社群生态圈。明德在线以“大手拉小手,互助成长”为核心模式展开,并逐步创建中国最大的适合青少年生涯成长、互动交流的素质教育平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