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剖丨支气管动脉CTA [复制链接]

1#
北京冻疮医院网站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86.html

支气管动脉(bronchialarteries,BA)是肺支架组织的营养动脉,其血流量大约是左心室输出量的1%,BA经过纵隔间隙时,分支到气管、支气管、肺门淋巴结、食管中段等结构,并形成毛细血管丛营养上述组织。不同个体BA的数目、起源、分布及走行等解剖变异较大。

CT图像后处理:

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结合多角度旋转、切割等功能充分显示BA的解剖学特征。

凡从体循环发出,经肺门到支气管肺内并紧贴支气管壁走行的小动脉,认定为BA,进入肺门区的每支BA确认为1支。BA直径在2mm左右,若供血BA支数较多,直径还更细小。

研究BA三维解剖的意义:

经BA介入治疗某些肺部疾病如BA化疗药物灌注治疗肺癌,BA栓塞治疗咯血;

肺、纵隔、食管等外科手术事先详细了解BA的起源、数目、管径、走行等三维解剖学特征将有助于治疗的过程和效果。

对于两肺有严重疾患者,肺移植不失为有意义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已在临床试用并初获成效,移植肺除了气管和肺动静脉的吻合外,还需要进行营养血管即BA的吻合,术前的充分了解有助于肺移植的成功。

BA-CTA三维解剖特征:

BA的起点、分支类型与行程变化较多,与毗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的排列顺序差异较大。

右BA主要来自右肋间动脉和主动脉降部,左BA主要来自降主动脉,可有相当数量BA共干。

左侧BA显示相对较少,推测与左侧BA常常紧贴肺动脉并较细小有关。

研究认为,左BA以降主动脉前壁最多,共干BA也以降主动脉前壁最多,右BA以降主动脉右壁最多,其次是前壁。

BA的走行与分布颇为复杂,左侧BA多走行于左支气管上缘,小部分走行于左支气管下缘及后缘。

右BA多走行于右主支气管后缘及下缘,部分走行于右主支气管上缘。

走行于叶及段支气管的动脉沿支气管由近向远分布,BA沿支气管分布途中多在主或叶支气管处发出侧支,其主干继续前行,且紧贴支气管管壁、肺动脉壁或缠绕肺动脉和(或)支气管而行。

观察方法:

BA的起源:将降主动脉轴面按身体矢状线和冠状线偏离45°四等分,划分为前、后、左、右4象限,分别标记为Ⅰ、Ⅱ、Ⅲ、Ⅳ。

BA的类型及支数:右左BA分别标记为R、L,支数标记为n,类型记录为RnLn,对于共干支动脉按其分出左右BA且至少明确分布于左右主支气管壁再按以上标准记录其类型。

走行:左右BA的走行及分布按其走行于主支气管的前、后、上、下壁为标准,在分出叶支气管之前的主支气管轴面上观察BA在主支气管壁的位置。

BA内径测量:按MPR或轴面图像上左右主支气管自隆突分叉后约10mm以内肺门根附近的BA横径测量。

图1-4 左肺鳞癌,中央型。原始横断面上将主动脉均分为4象限,显示L2起点位于Ⅱ象限即后壁(图1);L1起点位于Ⅰ象限即前壁(图2);图3为斜位MIP,示L2从降主动脉后壁发出后绕过主动脉进入左肺门,供血肺癌;图4为VR,示BA右2左2型(R2L2),R1源自降主动脉右侧壁,R2、L1共干,源自降主动脉前壁。

图5-8 右肺支气管扩张。图5为右主支气管MPR轴切面,均分为4象限,显示R1位于Ⅰ象限即支气管前缘,R2位于Ⅱ象限即支气管后缘;图6为CPR重组,显示R2;图7(前后位)和图8(后前位)VR,显示BAR2L1型,R1源自右锁骨下动脉,R2源自降主动脉右侧壁,L1源自降主动脉右侧壁。

图9-12 两肺多发炎性肉芽肿。图9、10为轴面原始图像肺窗,示两肺内病灶;图11为前后位VR,示BA呈R2L2型,R1源自右侧肋间后动脉,R2、L1、L23支共干,源自降主动脉前壁,右侧BA可见多个小动脉瘤形成;图12为后前位BA,显示R1紧贴肺动脉后壁并缠绕肺动脉分布。

图1A、B 前后位及后前位VR示BA为R1L1型,R1源自右侧肋间后动脉,呈直线型沿右主支气管后壁走行,随支气管的分支而分支,L1源自降主动脉前壁,沿左主支气管上壁走行。 

图2A、B 前后位及后前位VR示BA为R1L1,R1源自右侧肋间后动脉,沿途发出分支呈树枝状分布至右肺各叶,L1源自降主动脉前壁,发出后即分为2支,上支沿左主支气管上壁走行,下支同时行经左主支气管后壁及下壁。

图4A~C 右肺癌,BA呈R2L1,R1源自右锁骨下动脉,R2源自降主动脉前,R1、R2均增粗、迂曲,走行至病灶内,供血肺癌;L1起源于降主动脉前壁,起始处较扭曲,并分为2支,均沿左主支气管上壁走行,分布至左肺上、下叶。

图5A~C 左肺支气管扩张,轴位肺窗显示病灶,VR示来源于肝固有动脉的血管分支与BA相互交通吻合形成广泛血管网络,供血同一病灶,其中左侧1支BA异位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

支气管动脉解剖复杂,个体差异大,利用16层MSCT获得的CTA可以个体化地、有效地显示活体BA的复杂情况,包括起源、位置、分布特征及三维关系等,这种活体BA的可视化将有助于各种临床诊断与治疗,随着CTA技术的进步,这种可视化将更趋完美。

以上大部分内容整理自:

感谢大家对熊猫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