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琴岛神介第14期病例分享第一次造影阴 [复制链接]

1#

病例10秒速览

术者简介

徐锐

医院

介入医学科主任医师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副主委

亚太血管联盟出血性疾病防治专委会常委

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神经介入副主委

简要病史一般信息:63岁女性,因“突发性意识不清1月余”入院。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搬重物时突发意识不清,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医院急诊就诊,行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吸入性肺炎,Hunt-Hess4级,医院行脑血管造影,未发现明确出血责任病灶。全麻下侧脑室引流术+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此次为进一步处理脑积水收入我院。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前臂骨折外伤史,前臂切开复位手术史,侧脑室引流术+去骨瓣减压术手术史。查体:患者浅昏迷状态,昏迷评分(GCS)9分,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直径2.5mm,右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应迟钝,肌张力四肢均下降,巴氏征阳性,颈部抵抗。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高血压病1级(低危)术前检查

图1:外院DSA造影,反复阅片,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凸起,左侧颈内动脉未发现动脉瘤

图2:此次入院颅脑CT平扫:颅脑术后、脑积水引流术后

手术过程

图3:此次我院DSA造影,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凸起经3D旋转造影证实为后交通动脉圆锥

图4:左侧颈内动脉造影并3D旋转,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微小动脉瘤,直径约2.5mm,瘤颈约0.5mm

图5:6F导引导管在0.导丝引导下,置于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将SL-10微导管S弯塑形,在Synchro2微导丝辅助下超选至动脉瘤内,依次填入2*4、1.5*2、1*1共三枚弹簧圈

图6: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瘤颈残留,RaymondⅡ级。术后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进一步处理脑积水。

专家点评

孙成建

医院

介入医学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介入放射学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综合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点评

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是常见的颅内动脉瘤。MCA动脉瘤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近端动脉瘤、分叉部动脉瘤、远端动脉瘤。其中约80%为M1分叉处动脉瘤。分叉处解剖结构多变,血流动力学复杂,导致微小动脉瘤也易发生破裂。MCA分叉部根据分支数目可分为多干型、双干型和单干型,其中以双干型较为多见。本病例为双干型动脉瘤,根据Washington分型,属端壁动脉瘤。该病例在外院行DSA检查,反复查看,确实未发现动脉瘤。对于这种不易发现的微小动脉瘤,在造影诊断时应对每一根血管进行3D-DSA检查。反复查看DSA,仍无法找到责任病灶,但仍高度可疑的患者,建议2周~1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

该病例为窄颈动脉瘤,弹簧圈在瘤腔内稳定,不易脱出,因此我们选择单纯弹簧圈栓塞。若为宽颈动脉瘤,则应选择相应的支架进行辅助栓塞,避免缺血事件的发生。患者介入术前行侧脑室引流术+去骨瓣减压术,避免了介入栓塞可能引起的血肿水肿加重的不良情况。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术后缺血性脑梗死是介入栓塞术的严重并发症,与微导管的定位和塑形及弹簧圈的选择和数量有关。我们将SL-10微导管S弯塑形,填入3枚弹簧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既保证了治疗效果,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瘤颈残留可在后期随访过程中进行二期填塞。

病例整理

赵志远硕士研究生

医院

介入医学科

编辑:张照龙终审:徐锐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