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
朱雅萍摄影
瑞雪(华山诗会特约摄影家)
老腔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至少,在华阴人看来是这样的。
出了华阴市区往东八公里,有个叫双泉的小村庄。它位于西岳华山脚下,渭河、洛河、*河在附近交汇。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隐藏着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一种另类的艺术形式——老腔。
自西汉起源,盛行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漫长的岁月里,老腔一直严守着一个特殊的规矩:只限本族本性,密不外传。因此,才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变得神秘莫测,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扬与光大。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艺谋以其独到的眼光,在电影《活着》中首次用到了老腔。华阴老腔艺人白毛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演出,其苍凉悲壮的唱腔果然不同凡响,甚至超出了老谋子当初的预期效果。
这是老腔的首次公开亮相。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个阶段的老腔实际上仍然隐身于皮影的那一层幕布后面,并没有完全与之分离。
当时*安华任华阴市文化馆馆长,他看见老腔艺人倾情表演,台下只有三个观众,差一点心痛的落下泪来:再这么下去,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就要糟蹋殆尽了。与其掖着藏着,不如直接了当展示出来,说不准会大有前景呢。
思考。摸索。尝试。创新。
十年磨一剑!
《*原》被改编为话剧,陈忠实向导演林兆华推荐了华阴老腔。老腔艺人张喜民团队与话剧《*原》成功融合,由陕西走向北京,并且连演八十七场。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一次结缘,让老腔这一濒临灭绝的艺术形式,来了一个华丽转身,开启了谁也没有想到的命运逆转。
随后,继续沿用老腔元素的电影《*原》在全国热映,《光明日报》编辑韩小蕙被那一段华阴老腔震撼得目瞪口呆。很快,她用一个版面,配上图片和油画,推出了陈忠实的文章《*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韩编辑不知道的是,就在同时,还有一个人,被电影中那段老腔惊得“哇!”地一声,站了起来,她就是谭维维。就在这一刻,谭维维认准了她苦苦寻找的能够与西方音乐交融的少数民族音乐,非华阴老腔莫属。
费尽周折,联系到老腔艺人张喜民和他的团队,又用了更长的时间相互适应与磨合。虽然过程艰难曲折,结果却是一鸣惊人。
年春晚,一曲西方摇滚与古老民间曲艺的混搭,被评价为“平地上炸响一声惊雷”,一夜之间火遍了大江南北。
接下来轻车熟路,一首《给你点颜色》又迅速呈现出来。这一次,不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而且巧妙融入了现代主题,使之更具有时代意义。谭维维自己也说,这首歌是写给雾霾的,是要还天空以颜色。
不能不说,这其实是一次相互成全,谭维维就此声名鹊起,华阴老腔也因此开启了前所未有的新篇章。
一时间,不同领域的人士来到华阴,尝试了解老腔,期望与它有更加密切的合作。针对华阴老腔的各种邀约也纷至沓来,许多年轻人拜倒在老腔门下,潜心学习这个古老的艺术。
与老腔一样,华阴出产的酒同样另类。这种被冠以“华阴老腔”的酒,自然而然由张喜民代言。毋庸置疑,他身着大红唐装的巨幅广告成了华阴的另一张城市名片。
华阴老腔这一路走路,既有白毛张喜民们的始终坚守,也有*安华们的呼号奔走,既有陈忠实张艺谋的慧眼识珠,也有韩小蕙谭维维的敏锐决断,还有许许多多人背后的努力……
至此,突然想到抱剑先生的一句诗:美好的事物,都是相依为命的。
王小会,作家,陕西华阴市人。华山诗会“我写华阴篇”专栏作家。
(邀全国诗友,赴华山诗会)
因诗而聚
华山诗会
一年一度
诗意颁奖
扫码申请加入华山诗会群
听诗、写诗、读诗
夺宝诗集《抱剑》
邀全国诗友
盛大诗会华山论剑
华山诗会:对一座山、一座城的纯民间诗意书写与无限畅想
公号设计:华山诗会组委会
主编:五十玫瑰
专栏主笔:王小会
华山诗会品牌总监:程勇
联系方式:
王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