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沿陕西沿*公路一路南下,到达位于渭南市的华阴市华山脚下的公路终点。一路上,滔滔*河水奔腾不息,美丽乡村星罗棋布,蓝天、湿地、芦苇、飞鸟不时映入眼帘……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小康画卷令人感慨万千。
年8月28日,历时8年建设的陕西沿*公路正式通车,全长.5公里,被誉为陕西的“1号公路”。这一天,对生活在*河岸边的老百姓来说注定难忘。
这条路,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墙头村,南至渭南市华阴市华山脚下,连接了9条高速公路、13条国省干线公路和80条县乡公路;这条路,沿着*河西岸一路延伸,把我省的12个县区72个乡镇个村“串”在一起,还“串”起了西岳华山、洽川湿地、司马迁祠、壶口瀑布、乾坤湾、吴堡古城等50余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还“串”起了30余处农业特色产业园或经济带;这条路,承载着沿线多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巨型画笔绘就了*土地上的共富底色。
一条大道通南北,引得源头活水来。陕西沿*公路通车五年来,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充分涌动,陕西*河沿岸也跟着变绿了、变美了,特色产业、生态人文、乡村旅游连点成线、聚线成面,形成了绚丽的“风景”。如今,陕西沿*公路沿线,基础设施和文化内涵加快融合,乡村振兴提速推进,因水而秀、因绿而兴、因路而富的故事在不断“上演”。
华阴市华山脚下莲花座,沿*公路从这里一路向北,“绘”出一道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的美丽风景线。
富民
入秋后,79岁的司少南又开始忙活了。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家秋千的传承人,司少南做了半辈子秋千。不起眼的槐树、榆木、红椿,在他眼里都是“宝贝”,“榆木有韧性,红椿、槐木硬度高,都是做秋千的好料子。”
华阴市孟塬镇司家村素有“中国秋千文化之乡”的称号。自清代以来,这里就有清明节举办秋千会的传统。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人能出去的都出去了,“秋千古会”虽然年年办,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热闹。
那几年,司少南经常一边琢磨新秋千,一边唉声叹气:“交通落后,啥都发展不起来,不出去挣钱,日子咋过?但秋千文化是老先人留下来的,咋都不能丢。”
年,陕西沿*公路开通了,司家村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好,村里也抓住机遇大搞建设,发展花椒、红薯等特色产业。“路”多了,不光外出的人陆续回村发展,四面八方的游客也冲着司家秋千慕名而来。这个小村子慢慢地火了起来。
“以前秋千会只有7天,现在从清明到国庆,天天都有人。人气旺了,小吃摊子能摆半年,农产品也卖上了好价钱。”在司少南心里,这条路是增收路,更是致富路。
这些年,司家秋千的品牌效应随着全面乡村振兴越来越明显,订购司家秋千的订单来自全国各地,一个接一个。村*支部书记司钢为粗略算了一笔账:陕西沿*公路通车后,司家村累计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目前全村花椒、红薯种植面积近亩,开办粉条加工厂十多家,可以说是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接下来,我们准备依托秋千文化和特色产业,打造人文景观,发展乡村民宿,把产业链再延长。”司钢为说。
*河流域在我省全长公里。千百年来,*河水滋养着*土地,也孕育了丰富的资源与物产,从大荔冬枣到*龙核桃,从延川红枣到府谷海红果……如何让资源“变现”,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道路一通天地宽。陕西沿*公路的开通让这一愿景变成现实。五年来,这条路“运走”山里的土特产,“载来”外面的新鲜货,沿线特色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农产品外销渠道越来越畅通,老百姓不出村就能增收致富,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美”景
8月9日,延川县乾坤湾镇小程村。目之所及,山峦吐翠,林壑秀美,古朴雅致的村落民居错落有致,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拉着家常。
延川是“中国红枣之乡”,山上沟底到处都是成片的红枣林。眼下,红枣快熟了,51岁的贺彩虹却不着急,而是坐在自家小院里悠闲地贴着布堆画。
“以前出门不是上山,就是下沟。没有公路,客商进不来,枣快熟时,提前一个月就得找出路,不然只能让枣烂到地里,眼睁睁地看着一年的辛苦打了水漂。”贺彩虹至今都记得,陕西沿*公路通车的那天,山上的枣也快红了,全村人高兴地庆祝了几天几夜。紧跟着,各地的客商、游客进来了,红枣没熟透就被订购一空。
在延川县乾坤湾镇小程村,贺彩虹正在自家宽敞的窑洞民宿里做布堆画。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村里的特色民宿、农家乐一个个地“冒”了出来,贺彩虹也把自家装修了一番,搭上了乡村旅游的“顺风车”。
“路通了,‘一河水’都开了。这几年,山上山下绿莹莹的,村里村外跟画一样美,来的人多了,营生也多了,连布头头都成了抢手货。”贺彩虹说,她现在务红枣、经营农家乐、做布堆画,一年到头都有事干、有钱挣。
小程村位于*河岸边,距离*河乾坤湾景区几步之遥。这几年,陕西沿*公路通到了村口,加上*河流域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沿岸绿树成片、美景如画。这个村民曾经去趟县城都艰难的小村庄,也因“美丽经济”迎接着天南海北的客人。
路通景美人气旺。对于这一点,被称为小程村农家乐“第一人”的程怀清深有感触。他说:“以前站在山上,一眼望去,到处都是*土梁,路又不好,谁到这里来?现在交通便利,山上山下既有绿色也有美景,人气咋能不旺?”
“以路为媒,持续增绿扩绿,让沿线老百姓从便利的交通、良好的生态中尝到‘甜头’。这正是沿*公路建设的意义所在。”延川县农村公路管理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几年来,这条路及沿线地区逐绿向美,好经济不断从“好风景”中孕育而出,不仅打通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路径,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亮丽一笔。
兴业
通过无人机从空中俯瞰,陕西沿*公路像一条浅色的带子,盘绕着绿意渐深的*土高原。这条路将沿线50多处自然、生态、人文景点连通,形成一条天然的景观长廊,让府谷的墙头村、延川的龙耳则村等昔日的偏远山村焕发了生机,也让吴堡古渡、华阴老腔等悠久的*河文化愈发精彩。
有人说,这条路是生态路、文化路;也有人说,这条路是观光路、网红路。而在薛耀章看来,这条路更是幸福路、小康路。
8月5日,位于*河边的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如往日般热闹,陕西沿*公路绕村而过。薛耀章边摆弄他的汽艇,边开心地说:“最近,来观光的人特别多。我们几个天天忙到黑,累是累了点,但心里高兴。”
川口村紧邻*河,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壮美。以前,路不好,沟沟坎坎像天堑一样挡在川口村,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艰难。后来,通村路修好了,川口村与外界交流的窗口慢慢打开。再后来,陕西沿*公路通车了,川口村有了老百姓天天盼着的便捷的公路。薛耀章说,加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好*策,这几年,川口村处处都是新气象。
沿*公路开通以来,吴堡县川口村产业、生态、文化融合态势越来越明显,渡口漂流也成了吸引人气的一大亮点。
跑过大车、开过饭馆的薛耀章看到村里的变化,决定回来创业。“这些年挣过钱,也赔过钱。刚回村时,我身上连一百元都掏不出来,还背着百十万元的外债。没有这条沿*公路,我现在还不知道是啥样子呢。”薛耀章说。
回村后,薛耀章借钱买了艘汽艇,做起了*河漂流的生意。这两年,他不但还清了外债,还添了4艘汽艇,开办了农家乐,注册了公司。
“要发展,就必须走融合的路子。”说起现在的生活,薛耀章高兴得合不拢嘴,“我现在的幸福指数是噌噌地往上涨。”
一路通,百业兴。近几年,川口村在当地打造*河沿线农文旅产业集群带动下,以红色文化、古渡文化、现代农业为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农业,形成三产融合的新态势。这是川口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具体实践,也是陕西沿*公路开通以来,沿线多元业态一体推进、集群发展、扩面提质的生动呈现。
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五年来,随着我省沿*公路的“升温”,一条兼具生态、观光、旅游、文化和城乡发展等诸多功能的沿*经济带初步形成,逐步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越干越有劲,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着眼未来,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思路引领下,这条路,必将催生出更大的叠加效应,打造出更多的共富样板。
本报记者*敏赖雅芬/文王东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