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小说应该怎么读故事应该怎么讲静夜思学
TUhjnbcbe - 2023/7/27 22:58:00

凡能认字的人,想必都会读小说,凡能讲话的人,想必都会讲故事。这两项技能是人的基本技能,上过学的都会,有什么高深的吗?

对教人如何读小说和教人如何讲故事的书,我最开始是不屑一顾的,但还是忍不住读了毕飞宇的《小说课》和许荣哲的《故事课》,蛮有收获的。

毕飞宇的小说,我读过《玉米》和《青衣》,都是中短篇,都是女人的故事,都比较压抑。为什么读压抑的故事呢?个人认为压抑的故事显得更真实些,那些圆满的故事,读起来感觉不错,但想想实际是很假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圆满集中到一个故事里去呢?

PS:读压抑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看别人痛苦,再想想自己,反而快乐了,即幸灾乐祸是也。读圆满的故事则相反,回头想到自己,全是泪啊……

《小说课》是毕飞宇教授解读小说的一本书,开篇第一课就解读了蒲松龄的一篇小文《促织》,那是《聊斋》里的一个故事。单单开头几个字,毕教授就解读出了大片信息。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促织》

宣德,是明朝一位皇帝的年号,这个我记得很清楚,电视上鉴宝类节目中经常出现,宣德年间的香炉,宣德年间的茶盏,等等……毕教授认为这篇文开局很大,一上来就是宫中,转眼又到了民间,这一开一合之间,就已经显示出蒲松龄排篇布局的非凡能力了。

紧接着,毕教授对整篇文章开始了解读,几乎到了逐字逐句讲解的地步,虽然我很怀疑毕教授有点过度解读了,但我还是被他严谨的逻辑所折服。毕教授认为一部小说,特别是中短篇,是非常考验作者摆弄文字的能力的,好的小说经得起读者不断地深挖,只要你不断地挖,就会不断地感悟到新内容,实际它也是非常考验读者的,如果你读得浅,那么你只是读了一个故事,很快就忘了,如果你读得深,你会发现,整部小说是那么完美,一字一句都那么恰到好处,真的是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于是你爱上了这部小说。

那么读得深和读得浅有什么标准呢?你怎么知道作者表达的本意是什么呢?你怎么知道你没有过度解读呢?难道每个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真的会想得如此深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继续读《小说课》。

这些问题在《小说课》里隐约有些答案,关于过度解读,毕老师认为如果你的解读前后呼应,逻辑严密,则不存在过度解读的问题。

关于作者写小说时有没有自我分析,毕老师如是说:

“好小说要经得起分析,但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是不会这样分析的。在写作的时候,小说家主要靠直觉。他的直觉会让他自然而然地那样写,回过头去一分析,我们会发现作家的直觉原来是如此精确。”——毕飞宇

读完《小说课》,个人来讲,的确受到了一些启发。这本书不长,每堂课都会解读一部小说,独立成章,读起来颇有意思,朋友们可以拿来翻翻。

说完《小说课》,再说《故事课》。我对它就没有那么好的评价了,整部书弥漫着一种“传销式”的洗脑气氛。

笨拙的人讲道理,聪明的人说故事。

这是罗振宇给这部书的推荐语。

的确,会说话的人很厉害,但个人感觉,那更像是一种天赋,很难靠后天改变。而这本书的语气,很凌厉,给人一种读了立马就能脱胎换骨的感觉,大家来感受下:

站在巨人的肩膀,我也成了巨人,现在我蹲下来了,你可以踩上我的肩,成为下一个巨人!

这口气蛮大的,让我想起一些宣贯会,使劲打鸡血。

从三分钟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到一分钟说一个精彩的故事,下一次我们要用十秒钟说一个说服人的故事。因为你是天才,所以值得一次又一次的期待,期待那个终将属于你的美好时刻。

鸡血继续打。

年轻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像我们这种平凡人,注定是没有故事的人。当时,我不懂得反驳他,但现在我会告诉他,不,你错了,不会说故事的人,才是没有故事的人。还有,我不是平凡人……我们都是天才……

鸡血是不有点多了啊,大哥。

“靶心人”的套路是三流的,三流的套路虽然不会让你成为经典,但已经足够让你称霸一方。

PS:“靶心人”是《故事课》中前半部分讲述的一个讲故事的套路,许荣哲认为一个正常的故事应该包括七个步骤:目标,实现目标的障碍,为排除障碍而做的努力,努力后的结果,结果不如人意产生的意外,意外导致的转弯,转弯后的大结局。凡是按照这个套路讲,都可以把一个故事讲明白。

个人感觉《故事课》整本书下来挺水的,干货不多。如果说《故事课》里的干货挤一挤还能有一些的话,那么《故事课2》里除了水,就啥都没有了。其内容不仅与《故事课》高度雷同,而且感觉有点把读者当傻子了。

没看过《故事课2》的伙计们,别去看了,有点弱智。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说应该怎么读故事应该怎么讲静夜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