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编印的各种版本的《水浒》,皆把“扑刀”写作“朴刀”。从前国人皆用繁体字,如果作“朴刀”的话,繁体字应为“樸刀”或者“朴刀”。
明末程子頣编的《武备要略》中绘制了朴刀的式样,并对其用法做了说明,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有“朴刀”一词的官方记载。其式样大致为,刀刃类似今日砍刀样子,前宽后窄,前锐后斜,刀身细长,刃长于柄。这与今天的朴刀形状概念基本一致。
所不同的是,一是刀身不推荐平磨式,砍去会软,要像倭刀那样带剑脊才能适用。二是柄比刃短,三是刀没有现代朴刀那么宽,且配有刀鞘。其用法,则与长倭刀的用法大致相同,在劈撩等动作的气势上比长倭刀更加猛烈,而且是明末*中必备的刀。武备要略中并没有规定此刀的尺寸,推测跟长倭刀的尺寸差不多,通长五尺(按明营造尺,长约1.6米)以内。明末《四镇三关志》对此刀也有图样记载,所画形状与《武备要略》基本一致,称之为“斩马刀”,顾名思义,不管称之为朴刀还是斩马刀,用于步兵更加适合。《清会典图录·武备图》将此刀又写作“扑刀”,其解义为“通长一尺九寸五分,刃长一尺四寸。上广下狭,木柄缠革。”如按清营造尺,一尺为32厘米,则刃长约62厘米,柄长约44厘米,全长厘米;如按周尺计,一尺为23.1厘米,则刃长约45厘米,柄长约32厘米,全长则为77厘米。显然,对于实战用的双手砍刀,77厘米发挥不出它的劈杀效果,厘米更适合双手适用。那么《水浒》里的“朴刀”,与明代的朴刀、斩马刀或者清代的扑刀有关系吗?
举几个《水浒》里使用“朴刀”的例子:1、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庄里史进和三个头领全身披挂,枪架上各人跨了腰刀,拿了朴刀,拽扎起,把庄后草屋点着......两个都头见头势不好,转身便走。李吉也却待回身,史进早到,手起一朴刀,把李吉斩做两段......只说史进提了朴刀,离了少华山,取路投关西五路,望延安府路上来。2、第十四回赤发*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刘唐在房里寻思道:“......想那厮未去远,我不如拿了条棒赶上去,齐打翻了那厮们......”刘唐便出房门,去枪架上拿了一条朴刀。3、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武松握着朴刀,向玉兰心窝里搠着。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一朴刀一个结果了......这孟州城是个小去处,那土城苦不甚高,就女墙边望下,先把朴刀虚按一按,刀尖在上,棒梢向下,托地只一跳,把棒一拄,立在壕堑边......提了朴刀,投东小路便走......望见一座树林里,一个小小古庙,武松奔入里面,把朴刀倚了。4、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张顺夜闹金沙渡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了儿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
通过上述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朴刀具备几个特点:1、朴刀是可以随身带着白天黑夜行走的。历朝历代都对兵器管的很严,像《武备要略》中已明确规定朴刀是*中必备的东西,那么百姓就不可能拥有官制器具。但《水浒》里的朴刀能带着行走,其长度不会太长,推测最多齐眉高度,有点类似拄杖。2、朴刀上的木柄比刀刃要长,刀刃可能很短,最多一尺来长,朴刀的用法可以斩、可以刺,而刺的功能更加突出,因为作者在书中多处对朴刀的用法都用了个“搠”字,即刺的意思。而不大可能是宽头无尖的形状,更可能是细长的柳叶形制。3、朴刀是可以拆卸的,不用时就是棍棒,装上刃,即成枪刀,有点像夹枪棒。所以说,《水浒》里的朴刀与明末的朴刀、斩马刀或清代的扑刀形制完全不同,跟今天所说的朴刀或讹称双手带也完全不一样,实际上就是一根棍子,上面可以拆装刀刃,而且尤可以在民间使用。
现在无法考据朴刀的“朴”字作何解?是指木材名称还是别的什么,还是有倭寇影子,因为倭刀柄鞘多用朴木制作。但如果像清代将朴刀写作“扑刀”,尽管清代朴刀与《水浒》中的刀型不同,但“扑”字用的确是恰如其分,因为扑字即击打的意思,则更适用《水浒》拄杖朴刀的使用和携带方式。那么是否可以怀疑一下,几百年前的文人在不明白《水浒》所写朴刀样子的情形下,误将作者原写的“扑”字翻印或者抄写错了,才得以流传到现在?又或者作者没有写错,就是朴刀,书里面就是写英雄好汉可以带着兵器行走江湖,就好比故意设定的虚拟世界,那么是否通过对朴刀出现何时的考据,可以断定《水浒》成书的准确年代?柄和刃是可以拆装的,这是《水浒》扑刀最显著的特点,是否可以说扑刀算是最早的刺刀呢?而这种拆装方式是什么样的?
分享自网络
感谢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