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股市十大猜想
2008年中国股市十大猜想2007年中国股市出乎大多数人预料,创出了突破6000点的历史新高。“*金十年”、“泡沫”之争成为2007年证券市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2007年以年线大阳收关;A股以融资额超过8000亿元、市值创出21万亿元而载入史册。她将给2008年的证券市场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试图以可能预期的一些事件与整个市场的相关度,以“猜想”的方式作一思考,以飨读者。猜想之一,创业板的适时推出。在本质上是正面的,是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的重要一环,是支持企业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在理论上已没有争议,则是制度、法规完善细化而已。在二季度推出应该不会有太多偏差。创业板的推出,必将活跃中小板的上市公司。猜想之二,长期边缘化的B股市场,最终以“回购B股增发A股”的方式得以解决。笔者认为已经边缘化的B股市场应尽快“回归”A股,这样有利于A、B股上市公司融资,以及A股股本先天太小的不足。回购的对价同股权分置改革一样,成熟一家做一家,不搞统一标准。假设B股和该A股公司的折价为40%,则B股提高25%对价进行回购,同时按A股95%的价格增发,两者留出10%的空间,这样对B股股东来说,相当于股权分置的对价以及全面收购的标购价,对A股老股东来说,虽然回购部分按95%增发,但对公司来说,这部分增发股权增加了10%的净资产收益。具体操作时:1、可以按20个交易日的平均价甚至30个交易日的平均价;2、不管B股和A股折价率是多少,都必须至少留出5%—10%的净资产增厚的空间,使A股和B股的股东都有积极性。用增发A股的人民币购买美元、港元支付给B股股东,对外汇存量的释放也是一大贡献。猜想之三,终将完成股指期货推出。股指期货推出的准备工作从金交所的设立,交易、清算等一系列制度的制订以及会员资格的认定几乎已经完善。然而监管层迟迟不宣布推出,却有其原因,1995年2月23日的“三二七”国债期货事件,给管理层、投资者、以及证券中介机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是否都有深刻的反省?是否作为案例剖析,以史为镜,教育广大投资者和管理层?做不到这一前提股指期货还是不开、晚开为好,就像原全国财经委办公室副主任王连洲指出的,股指期货有可能“最终成为少数人权钱交易的工具”。其次,作为股指期货的配套融资、融券应该同时出台。欣慰的是,作为对股指期货监管的强化,银、保、证三方合署办公监管股指期货机构的设立,推出股指期货的时间表应在2008年的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