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才是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朝廷向来重农轻商,富裕的乡下农庄主,社会地位要高于城里做生意的商户。在宋徽宗时期,史家庄的史太公,在华阴县里绝对算个有头脸的人物。他的庄园外,光院墙外的大柳树,就有两三百株,可见庄园之大。而且从赞诗里的描述,“田园广野,负佣庄客有千人;家眷轩昂,女使儿童难计数。”就可以想象出,史太公的良田,当在千亩之上。作为华阴县的纳粮大户,想来华阴县官府,对于史太公也会高看一眼。
正所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史太公虽然富有,可是子嗣却少,只有史进这么一位独苗。而且从史太公口中的描述,史进的母亲应该死得很早,史太公一个富裕地主,却没有再娶妻,也没有纳妾,可见,史太公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但凡看重夫妻之间感情的人,心地都比较善良。
但是,善良的近亲就是懦弱,从史太公对史进的纵容来看,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弱无能的父亲。这也可能与史进是史家的独苗有关,因为溺爱而过度娇宠。从史进的成长经历来看,史太公在对史进的教育上,存在很多缺失。孩子的教育,要从小重视,如果顺从孩子的意志成长,有可能就长成一棵歪脖大树。毕竟,孩子纯真的世界观里,是分辨不出是非对错的。
第一个教育上的缺失,就是没有督促史进读书。读书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修身养性,特别是像史进这种好动顽皮的孩子,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善他急躁鲁莽的个性。因为史进不像李逵、阮家兄弟出身贫寒,没钱读书,他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富家子弟,有读书的条件,史太公完全可以为他延请一名饱学的先生。摆在史进脚下的,还有一条光辉的道路,那就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但是,从史太公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史进没有读书,或者读书很少。“老汉的儿子从小不务农业,只爱刺枪使棒。”如果史太公一开始让史进以读书求学为重点,此时的话语中应该会不自觉地透露出“从小不喜读书”。史太公之所以没让儿子读书考取功名,一方面与科举考试的难度有关。
隋唐以来,每一届科举应试录取进士的名额,平均在三十名左右。这一点,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让史官进行过统计。于是,赵匡胤在科举考试人数的录取上,也依照前朝旧例,人数上有所限制,第一次科举考试才录取了十九名进士。后来的各届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人数都不多。这就让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座独木桥,千军万马争着过独木桥,只有佼佼者才会冲过去,大部分都会被挤掉在桥下。因为难度太大,故此成为史进不读书的可能。
另一个造成史进不读书的可能,就是遗传基因的原因。苏轼、苏澈两兄弟双双高中进士,是因为出身在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饱学儒士。而史太公的遗传基因里,读书不是强项,换句话说,史进缺乏读书做学问的先天素质。
但是,不管怎么说,史太公不让史进读书是一种错误,读书虽然不可能考取功名,却能让史进知书达礼,压抑住身上的匪气。就算读书,也不影响史进舞枪弄棒的爱好,他完全可以做一个亦文亦武的人,世上不是也有很多儒将吗?
第二个教育上的缺失,没有对史进的叛逆性格进行开导。很多男孩具有先天性的叛逆性格,史进无疑就具有这种性格。例证就是史进的母亲呕气死了。史进喜欢舞枪弄棒,“母亲说他不得,呕气死了。”“母亲说他不得”这一句,可以想象史进叛逆性格有多么严重,估计不但不听母亲的劝导,而且还顶嘴,甚至有可能出言不逊,伤了母亲的自尊。
其实,对于孩子的叛逆,还是有办法妥善处理的。首先要避免与孩子的正面冲突,对于他们不切实际的爱好,不要进行严厉的指责,而是尽量与孩子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进行沟通。可以先感受孩子的想法,然后寻找突破口,进行劝说。史进的母亲,估计只是从正面制止,而不是从侧面攻破,故此没有产生好的效果。
史进的母亲之所以制止史进舞枪弄棒,是因为舞枪弄棒不但出路狭窄,而且还会惹是生非,生出祸害。宋朝开设了武举科考,比如杨志就是武举出身,舞枪弄棒最好的出路就是考武举,当军官报效朝廷。但是,这也是一条独木桥,能够走过去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习武,无疑是多了一个防身之术而已。但是,像史进这种富二代习武,骄横跋扈的脾气秉性,必然是横行乡里,弄不好就会祸及家族。而从史进后来走上少华山落草的经历,证实了他确实祸及了家族,让史家走向了衰败。
第三个教育上的缺失,史太公不该纵容史进。史进喜欢舞枪弄棒,呕死了母亲后,史太公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教育方法,开始纵容史进,花了很多钱财,请了七八个有名的师父来教史进习武。其实这还不算什么,更出格的是,史太公还请高手匠人在史进的身上,刺了九条青龙。从此,九纹龙的名号就叫响了。
宋朝是理学盛行的朝代,君臣父子的纲常,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龙是皇家独享的吉祥之物,皇帝把自己比作天的儿子,龙是天子的象征之物。只有皇家,才是龙的代言人,宫殿的柱子上雕龙,皇上的龙袍上绣龙。因为有了皇家的庇护,龙是神圣不可侵犯之物。平民百姓在身上绣龙,绝对是犯了僭越之罪。史进是年轻人,可能不懂,但是史太公不可能不懂。而且,在身上绣龙,就断绝了考武举入朝为官的道路,官员队伍里,绝不可能容留身上绣龙之人。史进在民间里张狂,官府可以视而不见,不予理睬,但是,假如史进进了官员队伍,身上绣龙,可是大逆不道之举,会被踢出官员队伍,弄不好落个问罪入狱的下场。
《水浒传》之所以写史进在身上纹龙,是为了显示史进的反叛个性,这符合书中的整体格局。但是,也只有在小说中才会出现这样的情节,而在现实中,这种现象很少见。试问,在历史上涌现的多如牛毛的将才中,谁在身上绣过龙?
史太公纵容史进,可能是出于家长的爱护心理,但是无意中却把史进推向了壮烈的人生道路,毁了史家庄,成了山上的贼寇。尽管史进跟着梁山好汉们一起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也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终不会被朝廷接纳。假如史进没有战死,被封赏了官职,他最终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能够重回史家庄当一个富翁,那就是天大的造化了。
从史进的成长道路来看,史太公夫妇的教育方法无疑是失败的,史夫人被气死,史太公盲目顺从,都不是教育的好办法。孩子的成才与否,与家长的教育有很大关系。而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妥当,与家长自身的素质也有很大关系。对于孩子的教育,不但要讲究方法,也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作者/焱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