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运彬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绝世武功是需要传承的,门派也是需要传承的。武侠高人,人生大事之一就是招徒弟找传人。徒弟招的越多,门派越兴旺,江湖地位也就越高。江湖地位越高,想拜入门下的人就越多。
如果说非遗也是一个江湖的话,这个江湖最大的问题就是徒弟不好招。虽然看上去一派繁华景象,善舞者,善歌者,善医者,善绘者,善工者,善武者……熙熙攘攘,实际上,每一个代表性项目都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
传承人青黄不接,“人亡艺绝、人死歌绝”的现象每一天都在发生。
1、传承难的四个原因
一、从业者社会地位不高。
以前,非遗作为一门糊口的手艺,尚可维持生计。如今,很多传承人“靠艺”已难以活得体面,只能是“兼职非遗”、“业余非遗”。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找不到成就感,实现不了自我价值,拒绝进入这个行业。学的“不想学”,教的“无心教”。
二、没有贴近人们的生活。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的生活方式消失了。比如民歌,以前是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少数民族男女表情达意的方式,如今的年轻人都用手机谈恋爱了;比如泥人,以前是孩子主要的玩具之一,现在的孩子玩具五花八门、材质丰富多样。没有消费就没有生命力。
三、传承人缺乏创新精神。
很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受自身知识、技能的局限,未能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思想保守,作品缺乏创意,久而久之就被人们厌弃、遗忘了。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自我革新。
四、社会普遍缺乏工匠精神。
我们钦佩德国人的严谨认真,羡慕日本人的匠人精神,他们可以30年只做一种“永不松动的螺栓”,也可以一辈子只专注于做一件事。但是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把精力放在“十年磨一剑”的技艺上。
现阶段的中国,还缺乏一种工匠精神。
2、选择和年轻人站在一起
常常有人忧心忡忡:“民间艺人日渐老去,年轻一代不愿接续,传承即将后继无人的境况。”
常常有人痛心疾首:“口头传承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不愿接续,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
常常有人大声疾呼:“年轻一代不愿接续,传播逐渐显现式微的趋势,急需加大保护力度”。
但愿这种话,不要因说得多了而变成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年轻一代不愿接续,不是年轻人的问题。
以前故宫文物修复工作很难招人,后来出了一个爆款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成功引发了人们对故宫文物以及文物修复工作的兴趣,一下子多了很多应聘者,每一位文物修复师都成功的收到了徒弟。那时,故宫文创刚刚兴起,去故宫打卡,俨然成为文艺青年的标配。购买故宫文创,变成了有范的事。曾几何时,在博物馆里工作显得无聊无趣无盼头,而如今,在年轻人中,这成了让人羡慕的职业。
与其说故宫年轻了,不如说是故宫选择了和年轻人站在一起。
是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吗?
不是。而是年轻人不喜欢用陈腐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
榜样的力量,才能让年轻人看到希望。
非遗不是经济包袱,而是珍贵资源。
非遗不是凝固的文物,而是活态的文化。
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异和重构。它不应成为一些管理者谋私的工具,也不应成为一些传承人邀赏的路径,因种种利益驱动,“保护”往往对非遗进行着事实上的破坏。非遗更不应作为“老古董”来保护,而是要像“传统节日”一样切入老百姓的生活,尤其是切入年轻人的生活,唯此,才能建构成一种新的文化生态。
3、“人亡艺绝”的局如何破?
要解决“后继无人”的问题,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非遗的艺术性需再次提升。
谭盾与女书传承人比如,音乐家谭盾对国家级非遗——湖南永州的“女书”进行了二次创作,用了五年时间才完成这部微电影交响乐史诗《女书》。不仅首演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还登上了国际舞台。它是聚焦古典与流行的对话,是探索如何从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中创造出的全新的、有大格局的音乐。
比如,歌手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合作完成的摇滚歌曲《给你一点颜色》,呈现出古朴秦腔和现代摇滚的完美融合,不仅听傻了现场的观众,还刷爆了微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