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作品来了解历史,来点有趣有料的解读。
《水浒传》作为一部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百科全书,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是值得参考的,然而文学作品并不一定能够代表历史,我们可以用它来了解历史,却不能用来佐证历史,里面很多内容还是值得商榷的。
在《水浒传》中作者一直在试图描绘一个官逼民反的古代封建社会形态,好汉因此揭竿而起,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官逼民反。
我在品评水浒英雄的时候竟然发现,梁山好汉中压根就没有当官的,大部分好汉都是胥吏出身。
对此廖仲安曾经指出:“《水浒传》的‘官逼民反’,有一部分就是以‘官逼吏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然而日本水浒研究学者宫崎市定在《宫崎市定说水浒——虚构的好汉与掩藏的历史》中评价《水浒传》也是:一部真实描绘胥吏是如何抗拒官府的纪实小说。
到底是官逼吏反?还是胥吏抗拒官府?纵横得出的结论是:“官逼吏反”是文学构架,胥吏造反才是历史真相!
什么是胥吏,胥吏是一个什么样的阶层?
胥吏是古代介于官府和老百姓之间的一个办事人员,多是通过服役或者应募的方式进入到官府当中而非官员的办事人员。
王曾瑜在《宋朝阶级结构》将:“吏作为统治机构中的低级办事人员,大致应包括中央,各路帅司、监司等和州县衙门的胥吏以及乡村基层政权的头目。“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是讲地方政府中的胥吏人员,我国古代从秦朝开始就奠定了以郡县制为框架的地方统治制度,然而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始终有限。
以县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来说,县衙主要有知县、县丞以及县尉等人,他们一同构成了朝廷在县级行政单位的统治权。
然而光凭这几个人,想要统治一个上万人的县城显然是不够的,为了更好的统治老百姓,官府又允许各衙门设置胥吏,也就是没有官职(不属于朝廷命官),却帮官府办事的人员。
在县衙当中,也是拥有跟中央六部一样的六房,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等六房,在各房就职的文员就是胥吏,各房的胥吏总管就是押司。宋江就是郓城县的刑房押司。
每一房的押司实际上就是承包了这个相关领域的业务,县衙并不给拨经费,所需费用都要胥吏自行筹措,以宋江所在的刑房来说,就是主要负责诉讼事物,老百姓想要打官司,提起诉讼就需要缴纳一定的手续费,这部分收入就由押司保管,然后再分配给下属。
简单来说,胥吏就是政府为了管理老百姓而招募的办事人员。
宋代时期“官”“吏”之间的矛盾
官员往往无法与老百姓直接进行沟通,尤其是官员调动频繁,而胥吏基本不会调动,“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
在宋代时期,胥吏逐渐职业化和专业化,真正形成一个独立于政府和百姓之间的阶层,在宋代时期甚至还形成了“吏强官弱”的现象。
从科举取士以来,想要当官必然需要学习四书五经然后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入仕为官,但是我们也知道,读书人往往也是书呆子,整天读书的人是不懂社会的复杂的,学而优则仕导致的是,刚刚考取功名就被派往地方担任知县或者县尉、县丞的小官根本不懂政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员不懂法,不得不有求于吏,而任由胥吏摆弄。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官”“吏”分途,胥吏没有升迁的渠道,不管干的好与不好是没有机会成为官员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官吏虽然是一个词,但是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身份。官员往往将地方职务当作一个跳板,从而对胥吏违反乱纪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意去得罪人,当然这里面也害怕有把柄被胥吏抓住。
当然,地主士大夫是瞧不起胥吏的,宋江因为担任胥吏结果被宋太公断绝父子关系,逐出家门。
而在《水浒传》这部文学作品当中,作者却站在胥吏的角度,更加瞧不起官员,落草梁山的好汉中,就没有一个是科举出身的,梁山中唯一提及的有读书背景的知识分子就是梁山的第一代首领,号称“落地秀才”的王伦,作者也是借林冲之口骂道:“笑里藏刀言清行浊之人!”
综合来说,胥吏能够挑战官员的权威,一方面,胥吏通过与百姓的纽带使得官府无法脱离他,一旦脱离了胥吏,官府在地方的职能就会瘫痪;而另一方面胥吏借助官府的势力塑造自身的权威,鱼肉乡里,成为老百姓仇恨的对象。
水浒传中落草为寇的胥吏究竟干了哪些好事
我们通常的观点认为,历朝历代,都是做官容易做吏难。
胥吏的生活也很苦,从古代地方官府对胥吏的管理就能够看出,古代县衙分为前后两院,前面是升堂办公的地方,后院则是内宅,胥吏作为县衙的办事人员,也要住在衙门里面,不同于官员的地方是,胥吏不允许家眷住在衙门。
胥吏外出办公,或者在外过夜,必须要登记,这也是宋江和阎婆惜闹矛盾,潘巧云给杨雄带绿帽子的重要原因。当然,在实际执行当中并不是十分严格。
在水浒传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出身于胥吏的好汉包括,宋江、晁盖、戴宗、杨雄、武松、雷横等人。
晁盖是梁山带二代首领,原本是山东郓城县东溪村的保正,保正和里正都是乡村一级的基层组织,保正和里正都有维护地方治安的责任,然而我们看到作为保正的晁盖得知生辰纲的事情后,毫不顾忌官府,就决定对其实施抢劫。
作为里正的是华阴县史家庄的史进,史进的父亲史太公就是里正,史太公死后,这个胥吏职务应该是给了史进。少华山土匪想要借道石家庄前去抢华阴县的时候,史进就说:“俺家见当里正,正要来拿你这伙贼。今日到来,经由我村中过,却不拿你,到放你过去,本县知道,须连累于我。”
结果史进后来和少华山的土匪头子打成一片,称兄道弟,等到官府来捉的时候,竟然伙同少华山的土匪公然对抗官军。
宋江作为刀笔吏不同于晁盖和史进这样的乡村胥吏,而是县衙刑房的胥吏,结果得知官府要去捉拿他的好兄弟晁盖的时候,立即去通风报信。
武松因为在景阳冈上打虎,因此被阳谷县聘为都头,这也是胥吏的一种,像武松这样的都头,在水浒中多次出现,雷横、朱仝也都是都头,结果武松哥哥被杀后,动用私刑将潘金莲、西门庆杀死。雷横作为缉捕盗贼的都头,先是私放了晁盖,后又私放了宋江,等到雷横被流放的时候,朱仝又将他私放。
虽然大家都很讲义气,但是你们是不是忘记了你们是官府所招募的办事人员,你们这样做对得起官府吗?
宋代胥吏腐败到底有多严重,对宋朝的统治带来怎样的影响!
宋代的胥吏管制是十分失败的,在宋代时期,甚至形成了全国胥吏群体性腐败的现象,会出现这样的原因,很大一定程度上是胥吏自身素质低劣造成的。
前面已经说到地主士大夫瞧不起胥吏,宋江因为担任胥吏,结果被宋太公断绝父子关系,所以,大部分担任胥吏的人都是没有文化的人。
从宋江的家庭条件来看应该不差,那么宋江为什么不惜被逐出家门还要去担任胥吏呢?我认为一方面宋江担任胥吏获得一部分权力后可以保证宋氏宗族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当胥吏可以搂到很多钱。
一句俗话说:"富者不为吏,为吏者皆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宋江号称及时雨,实际上不过是到处撒银子,谁有困难了就拿出银子帮一把,阎婆就是看中宋江的实力,所以才将女儿阎婆惜典给宋江做小。
在水浒里面,当了胥吏之后手头宽裕是必然的,这也符合宋代时期胥吏的基本情况。
实际上胥吏的俸禄水平并不高,想要满足日常生活是十分困难的,在宋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想要过上好的生活,不做些贪赃枉法的事情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胥吏恰恰又占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大部分的胥吏都掌握实际的事权,拥有乡里治安、户籍管理、赋税征收等权利,一旦胥吏用这些资源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话,必然会很大程度上破坏官府的统治基础。
宋代胥吏的腐败问题十分严重,几乎已经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沈括《梦溪笔谈》记述到:“天下吏人无常禄,唯以受赂为生,往往致富”胥吏没有俸禄而致富,靠的就是贪污受贿。
胥吏贪污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在赋税的过程中搜刮民脂民膏,让本来就已经赋税沉重的农民还要受到胥吏的盘剥。
另一方面宋代时期胥吏为了追求经济贪污最大化,往往勾结豪族,实现一个“胥吏+豪族”基层特权组合,不但能够鱼肉百姓,更能够直接对抗官府,更加加剧了社会矛盾。
宋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朝代,然而一个令人不敢详细的事实却是,宋代也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
其中,历史上的记载的宋江起义就是典型的农民起义,真实的历史其实不是“官逼吏反”而是“吏逼民反”,胥吏公然对抗官府。
参考文献
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
赵小浩《宋代胥吏腐败研究》法制与社会年5月
井玉贵《胥吏文化对水浒传的多层次渗透》中国文化研究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