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有趣与偶然小剧种是怎么诞生的
TUhjnbcbe - 2020/11/6 18:13:00

碗碗腔皮影戏

晋北的弦子腔、灵丘罗罗腔,晋东南的上*落子,晋南的眉户和芮城拉呼戏等,以及晋中孝义碗碗腔、晋南河东线腔和曲沃碗碗腔的皮影偶戏演出形态,它们在进入山西之前已是相对成熟的戏剧形态,之所以能够在山西落地生根,这与它们被传入后吸收当地文化有极大的关系,否则会“水土不服”而难以存活。如晋北的弦子腔,主要在晋北北部流行。明末,因河北冀中一带连遭水、旱、蝗灾,不少难民流入雁北东部的浑源、灵丘、广灵等县,其中夹杂一些民间艺人,遂把直隶弦子腔带到雁北,在长期演出过程中,与雁北方言、音乐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发展成雁北弦子腔1。灵丘罗罗腔亦由河北传入,源于河北丝弦,约于清中叶流入晋北,因早先艺人大都是河北人,故当地人又称之为“侉罗腔”、“侉丝弦”。后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而约定俗成今名,在当地有“雁北十三县,都把罗罗看”的民谣2。

《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陈美青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年8月定价58元

上*落子原名“黎城落子”,年山西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将其定名为“上*落子”,主要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在清道光十七年至二十年(—),河北武安一带连年大旱,一名叫喜顺的贫苦农民,逃荒至黎城,靠打短工度日。他能歌善唱,颇精武安落子。黎城县东仵村农民李锁柱,酷爱戏文,在和喜顺相处中,学会了《庄子探妻》、《二进本色院》、《薛礼回家》等剧目,其后李锁柱组织李秋归(旦)、李长群(旦)、李丑则(生)、丁仓只(生)等人组班挑戏,开始只是打地圪圈演出,化妆和服装非常简单,乐器也只用一把呼胡和大锣,小锣、小鼓等。后在音乐唱腔上吸收了当地流行的歌舞吟唱和上*梆子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黎城落子3。

上*落子《杨七娘》剧照

芮城拉呼戏来源于陕西,在芮城县风陵渡一带流传。据风陵渡焦芦村拉呼戏老艺人谭有林(约生于年)口述:他十余岁时,加入陕西洛南戏班学唱拉呼戏,对其唱腔和表演都非常精通,并熟记了不少剧目。年,该班来风陵渡一带演出,颇受当地乡民欢迎,喜好者争相仿效,谭有林遂离班回村教授学徒,使拉呼戏很快便在当地流行开来4。

眉户剧《杨文洲》在眉县上演

晋南眉户的发源地有两说:一说源于陕西华县、华阴一带,流传到晋南后,同当地民间小调结合而形成;一说源于蒲(州)解(州)民歌俗曲。山西蒲州一带和陕西同州一带,仅一河之隔,民情风俗、语言习惯基本相同。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据眉户老艺人杨海生(年生)追述,清光绪二十六年(),临晋(今属临猗县)眉户艺人曾组班沿*河两岸(陕东、晋南)演唱谋生。民国十八年(),华县眉户艺人也曾来蒲州一带度荒,并参与当地眉户班社演出。可见晋南眉户是在山陕*河两岸民歌俗曲的基础上形成,经山陕艺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臻于完善的5。目前对眉户的发源地的看法多持前一种说法,因此这里也把它看作是外省传入的。

碗碗腔皮影《金琬钗.借水》

河东的提线木偶戏源自陕西合阳一带的线戏,而曲沃与孝义的碗碗腔,其前身碗碗腔皮影戏均出自陕西。据老艺人传说,清光绪初年,陕西东部朝邑、大荔一带旱情严重、寸草不生。当地乡民外出逃荒谋生,其中一些碗碗腔皮影戏艺人渡过*河入晋后分为南北两支进行演出,往北的一支在汾阳、孝义一带活动,因当地民众早已习惯皮腔影戏的演出,因而碗碗腔皮影戏被很快接受下来。后在中路梆子、孝义皮腔、汾孝秧歌等地方戏曲、民间艺术和当地语言的影响下,成为具有孝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皮影;赴南的一支在曲沃一带扎根,吸收曲沃秧歌、蒲州梆子、眉户的腔调、曲牌,发展成为具有曲沃特色的碗碗腔皮影。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末年由在陕西经商的曲沃人传引而来的。不管是逃荒而来还是经商引入,由外而来这一点总是确定的。

本文原题为《外来戏曲艺术的本土化》,选自《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本期编辑:王松林

注释:

1:《中国戏曲志·山西卷》,第页。

2:《中国戏曲志·山西卷》,第页;《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第页;《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第页;《中国戏曲志·河北卷》,中国ISBN中心年版,第72页。

3:《中国戏曲志·山西卷》,第98页。

4:《中国戏曲志·山西卷》,第页。

5:《中国戏曲志·山西卷》,第页。

推荐阅读:

《上*神庙剧场研究》王潞伟著99.00

《溯源戏曲》汪丽娅著35.00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趣与偶然小剧种是怎么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