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华山脚下华阴迷胡起源新发现
TUhjnbcbe - 2020/11/10 4:28:00

华阴是陕西东路迷胡之发源地,而华阴迷胡又起源于何时何地呢?华阴迷胡戏曲起源于隋文帝年间的道教乐曲,具体地点就在今桃下管区兴乐坊村竹峪内十里处一个名叫迷*台的地方。当时的迷胡也称“竹马曲子”。

坊间相传,隋朝著名道教真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传道云游来到华山之西十里的竹峪内迷*台,见此台谷险境幽,是修道成仙的宝地,便隐居于此修仙布道。那个时候诵经传道的方法是手执渔鼓筒板,配以铜磬笙笛,为道众弟子念唱道经以劝化世人。这种给传道诵经配的乐曲特别宛转悠扬、悦耳动听、宜颂宜记。当时就有一些道众把这一道曲带到山下,传到了华阴、华县及周边的各地道观,一些道众也多按所学乐曲在饭前饭后敲碟击盘以伴唱。后来发现敲碟击盘发出的声音也很清脆动听,便在道场集体讲道时伴随着鼓板笙磬,融进了敲碟击盘这种简单打击乐器。后来这种传道方法又传给了二华民间居士信徒,山下的民众用这种方法增配三玄、二胡等乐器编写一些民间小曲故事传唱。因民间编唱的故事不是道曲经词,所以不能称为经曲。但因这种音调来源于张果老讲道的迷*台,故而便把按道曲经调念唱的民间故事,称作“迷*曲子”。

由于华阴方言的“*”字多发儿化音,比如说谁“迷*儿了”,常说成“迷胡儿了”。所以书面的“*”字被口语方言念做了“胡儿”。于是源自竹峪迷*台的道教乐曲,因使听者*牵心醉,开始时被称为“迷*儿曲子”,天长日久便叫做“迷胡儿曲子”,亦简称“迷胡”,一直流传至今。

华阴迷胡又称“竹马曲子”,并有“道情”曲调流传于今。相传也是因张果老讲道用的乐曲受到各道观人士的认可和欣赏,便远地骑马来迷*台听经学道。因迷*台深居峪内十里处,山险道窄马匹难以进山,便把马匹栓停于峪外竹园内的僧观院内,听完道经回归时怕忘掉道词便骑在马背上诵经而归,故而又把迷胡称为“竹马曲子”,并有“道情”曲调传世。现代声腔曲调中的“说道情”的曲调名就是当时“说唱道经”的沿袭名。

据传竹峪迷*台比华山所建道院还早,如今张果老修身隐居的土木道观都倒塌无存。现留有遗址石洞五孔,岩壁石刻尚存。张果老在迷*台羽化的墓塔虽被窃盗,但圆寂时的瓷瓮、骨骸仍留塔内,塔座“天地”二字依稀可见。

当时由于来迷*台听道的人士越来越多,食宿难以解决,远道而来的信徒便多在迷*台出峪的西坡一僧观院内停马食宿。因年代久远,遗址上仅留瓦当残片与石基座,后又挖掘出铜制炉鼎残片,捡拾人至今还完好保存。僧观院的上方为埋葬僧人的墓地,虽多次被盗但墓包完整,人称僧观墓。

迷*台因张果老隐居传道于此,故后为道教重地,一直有道士道姑居住。一九五八年前一曹姓道姑住此三年之久,又一名道姑为现桃下管区新营村人,后与一李姓道姑一起去了华山。道士刘进喜终生居于迷*台,病危时由桃下管区兴乐坊村秦稳后将其背下迷*台,死后埋于兴乐坊村南。

(转自:微华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山脚下华阴迷胡起源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