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3/28 5:24:00
试解武则天的名字和杀女之谜武则天名字之谜武则天的谜团很多,其中就包括她最初的名字,大家都不知晓。我们熟知的,武则天有两个名字,媚娘和曌。《新唐书·武后传》:“既见帝,赐号‘媚娘’”。武则天14岁入宫后被李世民赐名媚娘。“媚娘”是我们最熟悉的名字,甚至电视剧就叫《武媚娘传奇》。但“媚娘”这个名字并没有太深的含义,李世民赐名并不是因为极大的褒奖或是赞美。在古代,“媚娘”只是对少女的一个称呼,类似于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的意思,民间叫“媚娘”的女孩很多。当然,武则天是很漂亮的,要不然也不会被李世民选进宫里,更不会让李治念念不忘。后来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出家为尼,再后来做了李治的妃子、皇后,直到渐渐掌握大权。这时就不能再用“媚娘”了,因为这是李世民赐的名字,而且是比较俗的感觉,与权势熏天的武则天不匹配。这时有一个人就担负起了为武则天起名的任务,他叫宗秦客。宗秦客的母亲,是武则天的堂姐,因为亲戚关系,宗秦客一度很受武则天的信任,当到了宰相。宗秦客是个很有文化的人,所以武则天就把宣传舆论工作交给了他。宗秦客为武则天干了两件重要的事,一个是撰写武则天个人史书《圣母神皇实录》,另一个就是创造新汉字,以彰显新王朝“维新革命”的不同文化面貌。宗秦客共制作了12个新文字,现在流传下来的,大概只有武则天的名讳“曌”字。“曌”(音zhao照),上面是明,下面是空。取“日月当空”之意,意指日月凌空,普照大地。“日”指李治或是男人,“月”指武则天或是女人,表明武则天虽身为女人,但却不甘居男人之下,誓与男人平起平坐的女权思想。武则天改成“曌”之前,还用了一段“明空”的名字,后来宗秦客创造了“曌”字,武则天非常满意。《资治通鉴》:“太后自名‘曌’,改诏曰制。”为了避讳“曌”音,“改诏曰制”,把诏书改成“制书”。所以媚娘和曌是武则天进宫之后的两个名字。“则天”不是武则天的名字,是来源于她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帝”。那么武则天进宫之前叫什么名字,这个大家就不知道了,只能猜测。很多人猜测的依据就是武则天掌权之后避讳的字。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原名叫“武华”。主要是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华州……垂拱二年避武氏讳曰太州,神龙元年复故名”。此外,还有“华阴,垂拱元年更名仙掌。……神龙元年复日华阴”。垂拱年间,武则天准备登基,把“华州”改为“泰州”,把“华阴”改为“仙掌”,原因是避武氏讳。这样大家猜测是不是武则天的名字是“华”。这个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查,原来武则天的祖父就叫做“武华”,这是避讳祖父的名字,不是武则天自己的。武则天不可能和祖父起同一个名字。这个说法就排除了。第二种说法,武则天的原名可能叫“武约”。这是一位台湾学者研究的,据《旧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三十一》记载,有一个叫孙处约的人,因“避中宫讳,改名茂道”,中宫就是指皇后武则天,他通过研究认为避讳的是“约”字。因此,武则天可能叫“武约”。这位台湾学者有点片面了,因为还有一个记载,《旧唐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三十八》记载,有个叫韦思谦的人:“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字焉。”《新唐书.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十一》记载:“韦思谦名仁约,以近武后父讳为嫌,遂以字行。”这两条说得很清楚,这个人本名叫韦仁约,因为避讳武则天父亲的名字,所以改名了。武则天父亲叫武士彟,没有“仁”字,只有“约”字有可能。这就涉及到“彟”的读音了。我们查一下百度百科,“彟”有多个读音,一种是读huò(获),古同“蒦”字;另一种读yuē(约),表示尺度;还有一种口语读yāo(腰),表示用秤称(通“约”),我们现在还有些地方的土话就把“称一下”说成“约(yāo)一下”,“估计”说成“约(yāo)么”。武士彟,读成“约”和“腰”都有可能。所以孙处约和韦仁约要避讳的是武则天父亲的名讳,而不是武则天本人。武则天的名字不可能和父亲同音,所以不可能叫“武约”。那么武则天到底叫什么名字,其实到现在也没有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这就是一个谜团。或许武则天进宫前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名字,她的名字就是从李世民赐予的“媚娘”开始的。安定公主之死谜团武则天第二次入宫后便生下儿子李弘,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李治的宠爱,武则天便被拜为二品昭仪,进入到后宫高层。当时王皇后、萧淑妃经常与其争宠,三人互相谗毁。我们先了解一下唐朝后宫的建制。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对上自称臣妾,对下自称本宫)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对上自称嫔妾,对下自称本嫔)二十七世妇——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昭仪虽是二品,不如淑妃,但已然是高层,而且排在九嫔之首,地位已经很高了。当初武则天再次进宫是得到皇后的支持的,为了联手打败受宠的萧淑妃,谁知武则天快速生出皇子,地位高升,三人之间形成均势。永徽五年(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公主,小公主出生后不久就死了。由于当时正处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所以小公主的死就被当时的人和后来的人都大做文章,衍生出很多说法。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说法就是武则天亲手杀了自己女儿,嫁祸王皇后,最终扳倒王皇后。这种说法不但民间流传,就连正经的史料都说得有模有样。这个事是真的吗?我们来看看几个重要史料的记载。成书最早的《旧唐书》几乎没提此事,只在本纪部分的史臣曰中冒出一句:“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仅仅一句话,而且用“史臣曰”的方式表述,表明这是一种他人言,并不是确定的事。成书第二的《唐会要》的说法要清楚得多:“俄诬王皇后与母柳氏求厌胜之术,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首先说王皇后先被诬厌胜之术,又凑巧昭仪所生之女暴卒,死因不明,昭仪就顺势上奏说是王皇后杀死的,高宗才开始有了废皇后的意思。这里很清楚地说安定公主只是暴卒,绝非武则天所害,但武则天很精明,利用了这个不幸,以此诬陷王皇后。成书第三的《新唐书》就不一样了,增加了篇幅,不仅说明情况,还有细节展示:“昭仪生女,后来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成书第四的《资治通鉴》描写得更加详细,差不多快变成小说了,这么写的: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为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综合这四本书,《旧唐书》简单提及,《唐会要》比较客观。《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就比较过分了,增添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明显是加入了传闻中的故事演绎。比如《新唐书》“昭仪潜毙儿衾下”,说武则天偷偷进来把孩子杀死在被窝里;《资治通鉴》“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说得更细了,武则天偷偷进来用手掐死孩子,然后再把被子盖上,连动作细节都有。试想一下,这要不是有监控摄像头,谁能知道这么多细节,就像亲眼看见一样。所以《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大量细节描写反而显得不真实了,明显超出客观范畴了,应该是在民间传闻的基础上演绎的,所以不可信。《唐会要》是最客观的,当时王皇后正因为巫蛊之术让李治生气,正好武则天的女儿暴卒,因为婴儿突然死亡在古代也不是罕见的事儿,不一定就是阴谋。但武则天利用了这个事诬陷王皇后,加重了李治对王皇后的怨气。而实际历史上李治废掉王皇后,除了巫蛊之术弄得后宫乌烟瘴气,更多的是出于*治上的考虑,这是一场老臣和新臣之间的斗争,李治要摆脱老臣的控制,利用武则天上位换掉皇后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跟安定公主之死没啥关系。武则天自己根本不可能杀女儿,因为诬陷王皇后起到的作用有限,付出这么大代价不值得;王皇后更不可能杀公主,要是男孩还有点可能性,女孩没必要,而且当时已经处在不利的状况下,不会做出这么愚蠢的行为。所以安定公主之死就是一个意外,只不过被后人大做文章而已。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逐渐控制大权,开始了一个女人对国家的统治。武则天作为一个高级领导当得是很称职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会用人。武则天的用人堪称典范,她用好了很多不好用的人,接下来我们欣赏一下。(每周二、四、六更新)周二七点半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