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大禹与黄河
TUhjnbcbe - 2022/6/19 16:57:00

▲大禹铜像

大禹是华夏民族的治水英雄、立国始祖,其一生主要的功绩即治水和立国。大禹治水对中华民族影响巨大,“海内生灵微伯禹,尽应随流化为鱼”,可以说大禹治水拯救了我们整个民族。*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大禹治水,最重要的就是治理*河,大禹治水与*河文明关系密切,本文试就大禹和*河的关系作一探析。

*河曾经称“禹河”

“禹河”一词最早出现于《楚辞·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鲧何所营?禹河所存?”汉代之前,*河下游河道即被称为禹河。《*河流域地图集》即把郑州以下,流经今安阳、邯郸、邢台东部,在天津附近入海的*河故道,标注为“禹河故道”。1“禹河故道”可以说是*河在古代中国版图上的第一次定位。

禹河故道是最早记载的*河故道,因出自《尚书·禹贡》,故亦称“禹贡大河”。“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洛汭”即洛河汇入河处,“大伾”在现在的河南荥阳,说明古*河从现在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向东北流动,到了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即现在河北省的漳河,“大陆”指*河曾经数次流经的大陆泽,位于河北平原西部邢台市中部太行山河流冲积扇与*河故道的交接洼地,为今河北省邢台市的平原地区。《*河防洪志》载:*河龙门以下一段,向南流至华阴而后向东,经三门峡过了孟津与洛河汇流,其流道大体与今河道相同。再向下,过大伾山北流,穿过漳河,经今河北周曲县以东向北,然后分为数支,分道入海,最北一支为主流,到今深县南折而向东,循漳河至青县西南,又东北经天津东南入于渤海。因这条河最早为《禹贡》所载,加之大禹导河治水有功,故又称这段河为“禹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东白马泉附近,向东北有一条*河故道,传说即禹河所经。其北岸至今尚存一条大堤,现名古阳堤,断断续续自武陟经获嘉、新乡、汲县、北抵浚、滑。”2《安阳市志》:“禹治水,大河(古称*河为大河)经武陟北流,过淇县东,浚县东,滑县西,内*西,汤阴东,安阳东,临漳东,成安东,由沧州入渤海。”东周定王五年(前年),*河大改道,在内*一带原本流经内*西侧的*河却流动到内*东部,北流的“禹河”就此断绝,仅留下一片*水大洼,史称*泽或*沟。

河北的卫运河亦有“禹河”之称。卫运河秦汉时称“清河”,魏晋时称“白沟”,唐宋时称“永济渠”或“御河”,元明清时称“卫河”或“漕河”。卫运河历史上曾为*河故道的一段,今民间仍称卫运河为“禹河”。

*河的支流渭河也称作“禹河”。《山海经校注》云:“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晋郭璞注释:“鸟鼠同穴山,今在陇西首阳县,渭水出其东,经南安、天水、略阳、扶风、始平、京兆、宏农、华阴县入河”。渭水发源于甘肃渭源县,流经陇西、通渭、武山、秦安、天水、清水,东止于陕西省潼关县并注入*河,全长多公里。渭源县有名为“禹河”的河流,即渭河的三源之一禹河。“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今人踏勘,河源有三,均出甘肃渭源县,中为五竹山清源河,南为锹峪峡锹峪河,北为鸟鼠山禹河,三水合注于城东,称之渭河。”从渭河中游的天水到下游的宝鸡,两岸许多民众都将渭河叫作“禹河”,陇西与武山等地民众称渭河为禹河,天水麦积区东部三岔与宝鸡陈仓一带,民众也将渭水叫做禹河。

大禹治理*河

最早记载大禹治理*河的是《尚书·禹贡》: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従,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这些记载,说明大禹治水时,治理*河的范围涵盖了冀、兖、豫、雍等州,不仅疏导了*河主流,还疏导了*河支流渭河、泾河、伊河、洛河等,并劈开了积石、壶口、龙门、砥柱、伊阙等山脉。

《水经注》也记载有大禹治理*河时疏导积石山、孟门山、龙门、砥柱、伊阙、荥泽、九河的情况:

河出昆仑,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

《山海经》曰: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中。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

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岸上并有庙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灭,不可复识,一碑是太各中立。

又东过砥柱间。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即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

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元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轨……斩岸开石,平通伊阙。

《尚书·禹贡》曰:北过降水。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风俗通》曰:河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禹贡》沇州,九河既道,谓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句盘、鬲津也,同为逆河。郑玄曰:下尾合曰逆河。

《水经注》的记载和《禹贡》大同小异,大禹也是劈开了积石、孟门、龙门、砥柱、伊阙等,最后“播为九河”而入海。

▲洛阳龙门伊阙

禹凿龙门最早见于《墨子·兼爱》:“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禹凿龙门,功垂千古,清顾炎武有《龙门》诗,赞颂禹凿龙门的不朽功绩:“亘地*河出,开天此一门。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

禹凿伊阙除《尚书》《史记》《水经注》有载外,亦见于《汉书》《越绝书》。《汉书·沟洫志》:“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越绝书》:“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关于禹凿伊阙,宋代吕公著、司马光分别有诗赞曰:“中分洪造夏王力,横截大山伊水流。”“人怜山气佳,予叹禹功美。”金代的魏搏霄、清代的汤右曾也分别有诗赞美:“少室右臂禹所断,开排清伊来高寒。”“山断似存神禹迹,天晴犹见洛阳城。”

禹疏九河记载很广泛。据《尔雅·释水》记载,“九河”即徒骇、太史、马颊、覆鬴(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等九条河流。《畿辅通志》曰:“*河之在畿辅,于今特一隅耳。然澶(今开州)魏(今大名)之间,自古以河为患。而溯禹迹之旧,则北过降水,至于大陆,乃由顺德赵、冀而行。又北播为九河,乃由河间、天津南境及山东南,武定北境。至同为逆河以入海。”清人田雯作《长河志籍考》,提出从大陆泽起,九河之间相距二百余里,徒骇在成平(今河北交河东),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县(今山东德州),太史、马颊、覆釜三河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简、洁、钩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最后在今天沧州一带入海。

大多专家认为,大禹治水主要治理的是*河,如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说:“如果详细考察我国的地形,各代水患的沿革,以及我中华民族发展的阶段,就可以明白洪水发生及大禹施工的地域,主要的是兖州。豫州的东部和徐州的一部分也可能有些小施工。此外,北方的冀州,西方的雍、梁,中央豫州及南方荆州的西部,山岳绵亘,高原错互,全不会有洪水。”“洪水所指主要是*河下游及它的流域。淮水流域的一部分也可能包括在内,此外全无关系。”3可见,大禹治水治理了*河、济水、淮水,而尤以治理*河流域洪水为重。

大禹治理*河的神话传说和禹迹

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大禹治水是历史事实,还被评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百件大事之首,但因事过久远,当时亦没有文字记载,再加上历史的光环效应,治水群体的主要事迹、功迹累积于大禹一人身上,所以*河流域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神话和传说。*河流域主要有龙门、三门峡、嵩洛、古九河等四个区域的大禹治*神话传说群。

龙门区域主要流传有禹凿壶口、禹凿孟门、禹凿龙门、错开河、射龙门、禹女献策、禹王锁蛟、鲤鱼跃龙门、箭穿芝川口、禹王植桑、禹王庙的前檐檩等神话传说。壶口、孟门、蛟龙壁、禹王石、龙门、相公坪等禹迹亦非常有名,而龙门因传为大禹所凿,亦称禹门。龙门两侧抗日战争前分别有东禹王庙、西禹王庙,后毁于日*炮火。*河两岸人民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还创建了陕西韩城的周原大禹庙,山西河津龙门村的禹王庙、司马坡禹王庙、孟门南山寺源神殿等。

▲三门峡

三门峡区域主要流传有禹王开三门、马蹄沟、米汤庵、九蹬莲花转等神话传说。人门、*门、神门、中流砥柱等禹迹举世闻名,三门峡对岸山西芮城县的大禹渡、神柏峪、禹王庙等也是重要禹迹。

嵩洛区域主要流传有禹凿伊阙、禹凿辕、龟献洛书、邙山、五指岭、蛟河、牛头山、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神话传说。嵩岳伊洛地区有龙门、禹王池、邙山、山河口、洛出书处、崖门、轘辕关、启母石、太室山、少室山、五指岭、禹宿堆、禹洞等禹迹。登封的启母庙、少姨庙、禹王庙,洛宁长水镇的禹王庙,巩义的启母少姨庙等也是为了纪念大禹及其妻子而建。

古九河区域,河南浚县、山东禹城等地流传有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禹迹主要有浚县的鲛王石,禹城具丘山、徒骇河以及豫北、冀东的鲧堤等。浚县大伾山禹王庙、禹城禹王亭也很有名。今豫北、冀东一带,不仅流传有鲧禹治水的故事,而且河南濮阳、滑县、内*以及河北威县、临西县、清河县仍残存有“鲧堤”遗迹。《汉书·河洫志》:“内*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立有堤,盖鲧所筑。”宋代李垂《导河书》:“曹公所开运渠东北有伯禹堤,盖鲧所留也,而禹修之,世遂曰为禹堤。”明代《一统志》:“鲧堤在开州城西十一里,自浚县入界。”开州即今濮阳。明嘉靖《浚县志》:“鲧堤在浚县城东,相传禹治水于此。”《大名府志》:“浚县北有鲧堤;内*亦有之。”《重修滑县志》:“鲧堤在今硝河坡东,临河废县东北。南端起于东、西白茅,历后河、高王庙,直达于濮阳县境,延长五十余里。”河北省东部的古长城堤,民间俗称“长虫堤”,西起深州,经饶阳、武强、献县、河间到沧县,全长多公里。《太平寰宇记》:“此堤或云‘夏禹所筑九河故堤’。”

大禹治理*河的神话传说知名的还有伏羲赠玉简、河伯授图、应龙画地等。前者出自《拾遗记》:“禹凿龙门,至一洞天,见一神。禹因与语,神即示禹八卦之图,列于金版之上。又有八神侍侧。禹曰:‘华胥生圣子,是汝耶?’答曰:‘华胥是九河神女,以生余也。’乃探玉简授禹,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数,使量度天地。禹即执持此简,以平定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河伯授图神话流传更为广泛,相传河图是*河神冯夷赠给大禹的*河水情图,大禹正是凭此治理*河的。后者出自《山海经图》:“应龙者,龙之有翼也。夏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河南登封即流传有应龙帮助大禹治水的神话。4

另外,*河上游也流传有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如大禹开凿积石山、八盘峡、青铜峡等。甘肃积石山县禹王庙已无存,宁夏青铜峡市在禹王庙旧址重建了大禹文化园。今*河下游也流传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山东宁阳还将大禹当作大汶河河神来奉祀。

大禹对*河文化的影响

大禹是华夏民族的立国始祖,亦即最早的“国父”,*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大禹治理*河对*河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大禹疏理*河水系是*河文化的重要源头。大禹在总结前人特别是其父鲧治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用疏导的方法,“掘地而注之海”,让四溢的河水流向大海。大禹治水始于积石,导水入壶口,经雷首山—中条山—三门峡—底柱山—析城山—王屋山—太行山—恒山—碣石山,使*河下游河道分为九条支流,然后入海。至此整个*河水系水土得以平复。禹琮开凿了渭水上游的鸟鼠同穴山、岍山、岐山、荆山,使关中河流注入渭河,并使南来的*河水在华山北(华阴)潼关向东流,而不南溢四溃。大禹还治理汾水,使积蓄在太原及霍太山一带的洪水流入汾水。大禹还在鲁西北平原的北部及今河北省东南部,疏通、修整了*河下游的若干支流,这些支流总称为“九河”。《畿辅通志》引《齐乘》曰:“河至大陆溜纵土平,自播为九河,禹因而疏之,非禹凿之而为九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大禹治水主要是疏导、梳理*河水系。

第二,大禹治水是*河流域远古最重要的文化记忆。尧舜时期所发生的这场大洪水,已由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论证确实存在。除《尚书》《史记》记载大禹治理*河外,《诗经》也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沣水东注,维禹之绩”等大禹开凿梁山及治理沣河的记述。大禹治水对后世的影响根深蒂固,大禹赢得了后世无限的尊敬。“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禹,吾无间然矣。”这些都说明,大禹治水已经成为*河流域以及华夏民族远古最重要的文化记忆。

第三,大禹治水神话、禹迹、禹庙是*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文已述,*河流域流传有许多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以及与之相应的禹迹。同时,为祈求禹王保佑,*河流域还建了许多禹王庙,最西的是青海日月山禹王庙,最北的是包头南海子禹王庙,最东的是江苏云梯关禹王庙。禹王庙在*河流域分布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江、淮、济三渎流域所不能相提并论的。有禹庙,就有禹祭、禹碑、庙会等,历代重修禹庙,其碑记都要述及大禹治水,如明嘉靖《河州志》载明代总制唐龙《重修禹王庙记》:“美哉,洋洋乎,神禹治水之功也!而河为宗哉。夫河之巨源……禹以为河所从来,高水湍悍,厥菑衍溢。乃自积石引其流,茫其怒,利而导之,以历龙门,南行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洛汭,以至於大伾。凡九折而后归藏於海,欿乎而不盈也。鸿波巨浸,奠为安流,中国艾安,而垫溺之害息矣。”大禹治水神话传说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禹迹和禹庙也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与一些禹迹相关的风景如青铜禹迹、禹门春浪、*河洪涛等,已成为各地的八景或十景之一,历代文人骚客也留下了许多吟咏这些禹迹的诗歌,如罗元琦《青铜禹迹》:“河流九曲汇青铜,峭壁凝晖夕阳红。疏凿传闻留禹迹,安澜千载庆朝宗。”这些与大禹相关的神话、禹迹、禹庙、禹祭、景观、诗歌等,都已成为*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大禹治水故事,让包括禹迹、禹庙在内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我们这代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一种使命和担当。

第四,大禹对后世治理*河产生了重大影响。历史上,*河多次泛滥、决口,*河下游多次改道,治理*河是历代统治者的重要任务。每个朝代治理*河,都以大禹为楷模,奉大禹疏堵结合的治水方法为圭臬。如《后汉书·王景传》:“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第五,大禹是*河文化的灵*。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与内核,如源于大禹凿龙门的典故“鱼跃龙门”,源于大禹凿三门峡的成语“中流砥柱”,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大禹对*河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大量禹庙上,如*河文化的代表之一、我国历史上唯一反映治*历史的庙观嘉应观,主祀河神及大禹,并与开封禹王台一样奉祀历代治河大臣,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禹对*河文化的重要影响。*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康熙曾为开封禹王台题写“功存河洛”的匾额。*河文化博大精深,说大禹是*河文化的重要缔造者,大禹精神是*河文化的灵*,应无可厚非。

“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原本的*河下游有“禹河”之称,*河流域有大量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以及禹迹、禹庙,大禹治理*河是*河文化的重要源头,大禹精神是*河文化的灵*。总之,大禹和*河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不能藐视母亲河*河,但更不能忘记我们民族的“国父”大禹。

作者简介:

常松木,河南登封人。3年4月,担任《嵩山风》执行主编,并出版了《嵩岳作家文丛》系列丛书,后又出版诗集《钟情嵩山》,与人合著了《嵩山少林寺旅游指南》《嵩山文化》《中岳嵩山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等著作。

[参考文献]

1、张正明、李鸿杰主编:《*河流域地图集》(水利部*河水利委员会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年。

2、岑仲勉:《*河水利史述要》,人民教育出版社,4。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年。

4、常松木:《登封大禹神话传说》,河南文艺出版社,年。

引自:张*主编《禹贡——大禹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中国三峡出版社,年版。

文字

常松木

编校

柳哲霖何弦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禹与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