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潼关非遗市级传统戏曲非遗项目潼关
TUhjnbcbe - 2022/6/23 16:53:00

潼关非遗

潼关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深厚。西汉初年设县,东汉末年建关,历来为*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百余起战事造就了潼关古关、古城、古战场的厚重与辉煌。截止目前潼关共有非遗项目19项,其中省级非遗项目6项,市级非遗项目13项。还挖掘整理了县级非遗线索余条,列入各级各类代表性传承人70人,其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5人。

在充分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万盛园酱菜技艺以潼关酱菜博物馆、非遗馆为核心创建了AAA景区,免费对外开放,进一步彰显了潼关地域文化特色,提升了潼关县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

潼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计划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通过挖掘、整理和打造,把资源变为资本,资本变为产品,达到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目的;把潼关丰富的历史文化瑰宝,打造成一张崭新的名片,使其在建设特色旅游名县、文明绿色新县中发挥积极作用。

潼关*河老腔

(市级传统戏曲非遗项目)

潼关*河老腔主要分布在潼关县秦东镇公庄村,这里位于*、渭、洛河交汇处,与华阴市双泉村紧临,距潼关古城仅2公里。

老腔发萌于西汉兴于明末清初,起源于今潼关古城西*、渭、洛河交汇处的公庄和华阴双泉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艺人们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潼关*河老腔与华阴老腔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公庄系封建时代公田庄,清道光22年()称公庄属华阴称公庄里,民国后恢复原名公庄,民国9年()公庄属华阴称公庄里,年后公庄、双泉同属潼关管辖,因是屯兵地,故称潼西屯;年划界后西崖(双泉)归华阴,公庄归潼关“四知乡”。

公庄、双泉两村相连,风俗相通,自古归属分分合合,但老腔艺人们经常搭班演出,感情血浓于水,老腔皮影常年活跃在潼关、华阴、大荔、山西芮城一带。

80年代,潼关老艺人候德娃老腔皮影社,参加渭南地区。曲艺、皮影、线偶、杂技汇演,一出神话剧“八仙过海”荣获创作、表演、伴奏古箱收藏11项奖,后因老人谢世,古箱变卖,戏班解散……。

年后在潼关县文化局的支持下,公庄村村委会主任陈孝宽等人,重新组织散落在民间的老腔艺人,购置乐具、乐器、重新恢复排练,登上舞台使潼关濒于失传的民间艺术瑰宝获得新生,并起名“*河老腔”艺术团。

END

编辑:成娟

审核:李欣孟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潼关非遗市级传统戏曲非遗项目潼关